满目尽楼台,路从山顶来。
潮生沙岸没,云破海门开。
官舍笼鹅去,道人骑鹤回。
题诗向何处,石壁扫苍苔。
满目尽楼台,路从山顶来。
潮生沙岸没,云破海门开。
官舍笼鹅去,道人骑鹤回。
题诗向何处,石壁扫苍苔。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吴山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独特的氛围。首句“满目尽楼台,路从山顶来”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山巅的壮观景象,仿佛所有的楼台都映入眼帘,而山路蜿蜒曲折,从山顶蜿蜒而下,充满了神秘与探索的意味。
接着,“潮生沙岸没,云破海门开”两句,运用了动态的对比,潮水涨起,淹没了沙滩,云层被撕开,露出了海面,营造出一种自然界的壮阔与力量感。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变化无常。
“官舍笼鹅去,道人骑鹤回”则将视角转向了人间,官舍中有人带着鹅离开,而道人则骑着鹤归来,这一动一静的场景,既体现了世俗生活的日常片段,又融入了仙风道骨的超脱之感,增添了诗歌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境界的探讨。
最后,“题诗向何处,石壁扫苍苔”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下自己的印记,却不知该在何处题诗的矛盾心情。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自我表达与存在的思考,隐含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
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
饮药本攻病,毒肠翻自残。
王师涉河洛,玉石俱不完。
时节屡迁斥,山河长郁盘。
萧条孤烟绝,日入空城寒。
蹇劣乏高步,缉遗守微官。
西怀咸阳道,踯躅心不安。
邑带洛阳道,年年应此行。
当时匹马客,今日县人迎。
暮雨投关郡,春风别帝城。
东西殊不远,朝夕待佳声。
东南骑马出郊坰,回首寒烟隔郡城。
清涧涨时翘鹭喜,绿桑疏处哺牛鸣。
儿童见少生于客,奴仆骄多倨似兄。
试望家田还自适,满畦秋水稻苗平。
秋霁禁城晚,六街烟雨残。
墙头山色健,林外鸟声欢。
翘日楼台丽,清风剑佩寒。
玉人襟袖薄,斜凭翠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