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观静深,合爪钦视。谁设华轮,前置净几。
髯王捧塔,自何而至。中有全身,勿安舍利。
神观静深,合爪钦视。谁设华轮,前置净几。
髯王捧塔,自何而至。中有全身,勿安舍利。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庄严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佛教圣物的崇敬之情。诗人以“神观静深”开篇,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随后描述了恭敬的姿态与环境的布置,如“合爪钦视”、“华轮”、“净几”,这些细节无不体现出对神圣之物的敬畏之心。
接着,诗人引入了“髯王捧塔”的形象,这一情节仿佛是将历史与宗教故事融合,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自何而至”则引发读者对这一行为背后原因的遐想,增添了几分悬念。最后,“中有全身,勿安舍利”一句,直接点明了所赞颂对象的身份与重要性,强调了其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以及对舍利的正确态度,即不应将其作为单纯的物质崇拜对象,而应更注重其内在的神圣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动作和情感的细腻刻画,成功地传达了对佛教圣物的崇敬与理解,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与艺术表达。
出门山未曙,风叶暗萧萧。
月影临荒栅,泉声近废桥。
岁经秋后役,程在洛中遥。
寄谢金门侣,弓旌误见招。
官信安仁拙,书非叔夜慵。
谬驰骢马传,难附鲤鱼封。
万里劳何补,千年运忝逢。
不量横草力,虚慕入云踪。
洁水空澄鉴,持铅亦砺锋。
月寒深夜桂,霜凛近秋松。
宪摘无逃魏,冤申得梦冯。
问狸将挟虎,歼虿敢虞蜂。
商吹移砧调,春华改镜容。
归期方畹积,愁思暮山重。
仙鼠犹惊燕,莎鸡欲变蛩。
唯应碧湘浦,云落及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