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古旃檀,曾共释迦语。
旃檀释迦面目本来同,真身幻身何事相尔汝。
如人对镜照形像,拱兮揖兮若宾主。
须臾人去镜亦空,尔影我形两无睹。
木人漂流宇宙间,神通妙用归何许。
万人从渠索释迦,求福有时与福遇。
佛如明月行太空,向曙俄然不知处。
痴人竞向波间觅,波间本非月所住。
真邪幻邪两忘言,如来无来亦无去。
君不见佛书九译来中原,妙处乃以无言传。
莫道旃檀有口不解说,非说之说三十二相全。
稽首古旃檀,曾共释迦语。
旃檀释迦面目本来同,真身幻身何事相尔汝。
如人对镜照形像,拱兮揖兮若宾主。
须臾人去镜亦空,尔影我形两无睹。
木人漂流宇宙间,神通妙用归何许。
万人从渠索释迦,求福有时与福遇。
佛如明月行太空,向曙俄然不知处。
痴人竞向波间觅,波间本非月所住。
真邪幻邪两忘言,如来无来亦无去。
君不见佛书九译来中原,妙处乃以无言传。
莫道旃檀有口不解说,非说之说三十二相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家铉翁的《为旃檀像赋》,通过对旃檀像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中真幻交融、佛法无言之妙的理解。首句“稽首古旃檀”以虔诚的态度致敬佛像,接着通过“释迦面目本来同”暗示佛性平等无二。诗人以镜子比喻佛像与观者的关系,如同宾主相对,短暂的相见后皆为空无。形象地说明了佛法的虚幻和无常。
诗人进一步指出,即使万人寻求释迦牟尼,真正的佛法并非外在可得,而是内心的领悟。佛如明月,虽明亮照耀,但其行踪难寻,暗示佛法的神秘和不可捉摸。最后,诗人强调佛理的微妙之处在于“无言”,旃檀像虽有形,却无法言语传达全部佛法,真正的佛法在于“非说之说”,即超越语言的直观体验。
整首诗寓言丰富,借物抒怀,体现了禅宗崇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以及对佛法深邃内涵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