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岳徵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名岳徵仙事,清都访道书。
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
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
这是一首充满仙境意象的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名山、追求道法的经历。开篇“名岳徵仙事,清都访道书”表明诗人怀着寻觅仙踪和探究道教真谛的心愿,来到了著名的高峰和神秘的道教圣地。
接下来的“山门入松柏,天路涵空虚”则描绘了诗人进入山门时所见到的景象——古老的松树和柏树似乎在守护着通往天界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本身就充满了超凡脱俗之感。
“南极见朝采,西潭闻夜渔”则是诗人在山中观察到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早晨在南方的极点看到采药的人,晚上在西边的深潭听到捕鱼的声音,这些细节丰富了仙境生活的生动性。
“远心尚云宿,浪迹出林居”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远离尘世、寄宿于云端的向往,以及他在山林间留下的随意游走的足迹和简单的居所。
“为己存实际,忘形同化初”是对个人修行追求实质的坚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自然界中逐渐淡忘世俗之身、与大自然合一的境界。
最后,“此行良已矣,不乐复何如”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次游历经历的满足和欣喜,以及对未来不再有所追求的态度,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至高点。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仙境和个人修行,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寻真谛的深切向往,以及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逐流病未能,行道嗟有命。
踟蹰不忍去,始见君子性。
读君言别诗,烈意出淡定。
浩然孰能止,尹士恶知孟。
诸贤抱馀惜,累饯若未称。
去留志难异,微箕各为正。
繄予久自放,情直行颇径。
驱车偶过阙,心不善朝政。
挽之既甚难,谁敢问究竟。
酒炉共取醉,聊以助归兴。
刚肠傥犹热,未免顾破甑。
江湖不寂寞,或者天可胜。
天开辽东湾,海献胡芦岛。
通塞岂有数,营此恨不早。
何来海上客,负手睨苍昊。
驱车涉惊潮,蹑屐下峰杪。
舞鸥翩相迎,击浪忽群矫。
水母大如轮,拦视旋弃掉。
冈峦纷离合,酾海作数道。
西北如列屏,开场对浩渺。
千载置不顾,得之出意表。
长堤截怒涛,可使变城堡。
预期十年后,楼观郁相抱。
层冰虽触天,到此荡如扫。
向夕云密布,疏雨凉袅袅。
宵深梦一觉,吼啸颇相搅。
开门月未坠,飞雪捲秋缟。群山正弄影,倒浸参与。
洛神疑欲出,绝世凌缥缈。
清寒不可当,仙骨嗟已老。
救时独悲愤,后著苦难好。
却思归楼中,酣眠直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