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仙不可见,半亩日潺湲。
寒藻知鱼乐,虚亭对客閒。
红尘飞海上,白发满人间。
何地寻真隐,名山采药还。
冷仙不可见,半亩日潺湲。
寒藻知鱼乐,虚亭对客閒。
红尘飞海上,白发满人间。
何地寻真隐,名山采药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冷仙不可见”,以“冷仙”这一形象,暗示了诗人对超凡脱俗、难以触及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接下来,“半亩日潺湲”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自然场景中,半亩之地的泉水日夜流淌,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和谐的氛围。
“寒藻知鱼乐,虚亭对客閒”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寒水中的藻类以生命,它们似乎在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闲适。而“虚亭对客閒”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的氛围,仿佛一座空灵的亭子静静地面对着来访的客人,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红尘飞海上,白发满人间”两句,诗人将自己置于红尘与世事的对立面,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红尘象征着纷扰的世间,而白发则代表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坚守与追求。
最后,“何地寻真隐,名山采药还”表达了诗人对于真正隐逸生活的渴望,希望能在名山大川中寻找心灵的归宿,通过采集草药来实现与自然的深层次连接,进一步深化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于精神自由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君不见樵人王翰画山水,一夜风雷揭窗纸。
又不见长沙洞清画龙蛇,满轴烟云翻撚指。
二子相去数百年,笔端妙意谁能传。
双溪道人何所授,一见笔法堪齐肩。
笔一淡,轻烟映出垂杨岸。
远山依约有还无,斜照不红秋水漫。
笔一浓,黑云万叠翻狂风。
江天日暮暗烟霭,天地星斗皆昏朦。
潇湘诗人不解语,被君吐作无声句。
何时觅取绡一缣,写我英姿伴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