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夫何为,舍利亦虚耳。
不见旧时台,空见台基址。
雨花夫何为,舍利亦虚耳。
不见旧时台,空见台基址。
这首诗名为《登雨花台》,是明代诗人王缜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
首句“雨花夫何为”,以疑问的形式引出主题,似乎在询问雨花台上的雨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这里的“雨花”可能象征着某种美好或珍贵的事物,但诗人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是留下了一丝神秘与探索的空间。
接着,“舍利亦虚耳”一句,将话题转向了佛教中的舍利子,意指即便是被视为神圣的舍利子,也终归虚无。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雨花与舍利子进行类比,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最终都会消逝,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宇宙永恒的哲学思考。
“不见旧时台,空见台基址。”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观察与感慨。雨花台曾经的辉煌不再,只剩下断壁残垣,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无情流逝。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过往事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雨花台为背景,通过自然现象和历史遗迹的对比,探讨了生命与时间、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思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