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涧回廊入,孤台短栈偏。
苔文留古迹,山志重名贤。
散步招堪隐,藏书蠹亦仙。
森然松桧老,不朽在云烟。
仄涧回廊入,孤台短栈偏。
苔文留古迹,山志重名贤。
散步招堪隐,藏书蠹亦仙。
森然松桧老,不朽在云烟。
这首诗描绘了阳和书院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沉淀感。首句“仄涧回廊入”,以曲折的山涧和回旋的走廊起笔,营造出一种幽静深邃的空间感,暗示了书院所在之地的自然之美与宁静之境。接着,“孤台短栈偏”则进一步描绘了书院周围环境的独特性,孤峰独立,栈道蜿蜒,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独享静谧的感觉。
“苔文留古迹,山志重名贤”两句,通过“苔文”与“山志”的描述,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痕迹,更暗含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积淀。这里的“古迹”与“名贤”不仅仅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更是对那些曾在书院留下足迹、贡献智慧的先贤们的敬仰。
“散步招堪隐,藏书蠹亦仙”则将视角转向书院内部,通过“散步”与“堪隐”表达了书院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修身养性、寻求内心平静的理想之所。而“藏书蠹亦仙”一句,巧妙地将书籍与读书人比作仙人,强调了书籍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在书院中潜心阅读、思考所带来的精神提升。
最后,“森然松桧老,不朽在云烟”以“松桧”象征书院的长久存在与不变的精神,它们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挺拔苍翠,寓意着书院文化如同云烟般永恒流传,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逝。整首诗通过对书院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
刘郎收画早甚卑,折枝花草首徐熙。
十年之后始闻道,取吾韩戴为神奇。
迩来白首进道奥,学者信有髓与皮。
始知什袭但遮壁,牛马便可裹敝帷。
峨峨太平老寺主,白纱帽首无冠蕤。
武士后列肃大剑,宫女旁侍颦脩眉。
神清眸子知寡欲,齿露唇反法定饥。
世人见服似摩诘,不知六朝居士衣。
后人勿辄乱唐突,梁人笔法了可知。
道子见之必再拜,曹卢何物望藩篱。
本当第一品天下,却缘顾笔在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