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别,头颅故不同。
游方何处止,求相本来空。
法海龙应化,尘樊鹤在笼。
三生石上月,谁问牧牛童。
二十三年别,头颅故不同。
游方何处止,求相本来空。
法海龙应化,尘樊鹤在笼。
三生石上月,谁问牧牛童。
这首元末明初蓝仁的诗《挽空无相四首(其三)》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首句“二十三年别”传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时间的流逝使得彼此境况大变的感慨。"头颅故不同"暗示了世事沧桑,人事变迁,连面貌都可能有所改变。
接下来,“游方何处止,求相本来空”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寻求真理的虚无,诗人感叹人生如行云流水,不知何处是归宿,而寻找本真的面目又似乎空幻无凭。
“法海龙应化,尘樊鹤在笼”运用象征手法,将佛法中的变化和尘世束缚比喻为龙的化身和鹤被囚笼,表达了对超脱世俗束缚的向往。
最后,“三生石上月,谁问牧牛童”以月光洒在三生石上的画面收尾,寓意永恒不变的只有自然,而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无人能知,尤其是那个曾经的牧童,他的命运和疑问已成遥远的记忆。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积水深源,白鸥翻翻。倒影光素,于潭之间。
衔鱼鱼落乱惊鸣,争扑莲丛莲叶倾。
尔不见波中鸥鸟闲无营,何必汲汲劳其生。
柳花冥濛大堤口,悠扬相和乍无有。
轻随去浪杳不分,细舞清风亦何有。
似君换得白鹅时,独凭阑干雪满池。
今日还同看鸥鸟,如何羽翮复参差。
复参差,海涛澜漫何由期。
风凄露泫然,明月在山巅。
独倚古庭树,仰看深夜天。
叶翻萤不定,虫思草无边。
南舍机杼发,东方云景鲜。
簪裘肃已整,车骑俨将前。
百雉拱双戟,万夫尊一贤。
琳琅多谋蕴,律吕更相宣。
晓桂香浥露,新鸿晴满川。
熙熙造化功,穆穆唐尧年。
顾己草同贱,誓心金匪坚。
蹇辞惭自寡,渴病老难痊。
书此更何问,边韶唯昼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