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细月歌》
《细月歌》全文
明 / 屈大均   形式: 古风

有天将军名太白,尝配明月逐月魄。

小儿不识是长庚,唤作细月笑宾客。

青莲小时月不识,白玉之盘向空掷。

谓瑶台镜亦不然,镜岂有轮大十尺。

太白之星诚易知,穿入月中苦蛮夷。

太白高兮中国利,金星但愿出毋卑。

汝今夜夜拜太白,朝朝启明起莫迟。

启明多拜得聪慧,长庚更与命长宜。

(0)
鉴赏

这首《细月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巧妙地将民间对月亮的误解与神话中的星辰形象融合在一起,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星辰运行规律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

诗中以“天将军名太白”开篇,引入了中国古代对月亮和星辰的神话传说,将太白星(即金星)与月亮的关系进行了诗意的描绘。接着,“小儿不识是长庚,唤作细月笑宾客”,以儿童的视角,幽默地指出人们对月亮的常见误解,将长庚星(即金星在特定时间的另一种称呼)误认为是较小的月亮,以此增添了一份童趣和生活气息。

“青莲小时月不识,白玉之盘向空掷”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白玉之盘,生动地描绘了月亮在夜空中悬挂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月亮的亲近与喜爱。接下来,“谓瑶台镜亦不然,镜岂有轮大十尺”,通过对比瑶台镜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月亮与镜子的不同,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想象力。

“太白之星诚易知,穿入月中苦蛮夷”则表达了诗人对太白星运行规律的理解,以及对其穿越月宫的想象,既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也蕴含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太白高兮中国利,金星但愿出毋卑”两句,揭示了诗人对星辰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认为太白星的出现对国家有利,而金星应当保持其高贵的姿态,不轻易降低身份。

最后,“汝今夜夜拜太白,朝朝启明起莫迟。启明多拜得聪慧,长庚更与命长宜”部分,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敬仰星辰,认为通过这样的行为可以获得智慧和长寿,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自然现象的独到见解,还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是一首富有哲思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朝代:明   字:翁山、介子   号:莱圃   籍贯:广东番禺   生辰:1630—1696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你喜欢

讨蕃

野性难驯语未谙,兴师讨伐险途探。

卫青出塞方征北,诸葛平蛮又入南。

功纪燕然碑立一,威降铁勒箭传三。

待看异类齐归化,列作编氓圣泽覃。

(0)

二月廿九日秋审过堂抚辕大堂外设公案三座邵小村中丞居中位余与藩司居东西位恭纪

左右班联肃,寅阶旭日宾。

垂衣钦舜治,解网慕汤仁。

三宥恩施大,群生感被均。

哀矜心勿喜,欲使众情伸。

(0)

台阳笔记题词·其一

闽峤儒官四十年,台阳风土一编传。

都关国计民生事,莫拟虞衡志异篇。

(0)

伯卿示松石二歌读而善之续歌以广其意

叠石不厌小于拳,种松那计短于帚。

云腴雾鬣即离间,具体依微露跟肘。

主人爱石兼爱松,心期海外留高踪。

昨日辇石忽得意,一朝题品欹云峰。

乞松一株才及髀,便尔颠狂叫未已。

谓是盘拿倔彊姿,况与山骨争奇诡。

淋漓大作挥宣毫,巧规节目模嶕峣。

松也石也得所遭,示我时复歌且谣。

上陈嵩少山头太华顶,中有窈窕仙关横侧之峰岭。

厥产物状苍以黝,天外飞来只俄顷。

我读未竟意憬然,土宜材质均由天。

当其弃置甘濩落,何人物色披风烟。

世事由来惑皮相,不则同声恣谯让。

拘墟笃时递相沿,齐物蒙庄每惆怅。

如斯松石忽刮磨,主人一日三摩挲。

此间胜事何其多,君歌我还赓君歌。

(0)

三月十二日任伯卿承恩同门轩驺柱过留饮署斋家僮出瓶花置席右吟赏移时抵暮分数枝送归骑诘朝惠我隹什依韵奉酬,四章·其四

酒垒诗城久擅名,过存珍重素交情。

醉归一骑花光拥,应抵前头列炬明。

(0)

冬夜南园同人观演拙制桃花缘传奇·其四

到地无霜月有痕,夜阑曲罢转销魂。

青衫讵为琵琶湿,说著天涯泪已繁。

(0)
诗词分类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诗人
冯小青 葛洪 王赞 韩熙载 田为 苏易简 毌丘俭 朱高炽 李宗谔 宋璟 刘采春 孙皓 徐绍桢 黄大临 龚用卿 丘丹 吕坤 朱翊钧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