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六)》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它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对“空”、“无我”以及“轮回”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意味着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见解,都可能导向错误的道路,包括佛道与魔道。这强调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超越表面的对立与偏见。
接着,“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指出人们往往因受困于痛苦与欲望而寻求逃避或满足,这种行为实际上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这里“波旬”通常指代诱惑与障碍,提醒人们要警惕内心的贪欲与外在的诱惑。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观念,即生命与存在并非固定实体,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所谓的佛与魔、善与恶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它们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强调了个体意识的局限性,认为人们的痛苦与快乐往往源于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过度认同。通过破除这些妄想分别,可以达到心灵的解脱。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揭示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即生命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之间流转,无法摆脱因果报应的循环。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最终超越这一轮回。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总结了上述观点,指出人们之所以在生死中徘徊,是因为未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未能克服内心的贪婪与恐惧。
最后,“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提出生命的真实本质是虚无与实在之间的平衡,回归本真需要个人的深刻反思与抉择。而“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则鼓励人们直接体验生命,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规则或理论来指导生活。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将所有众生视为宇宙间的一部分,强调了生命的普遍性和连通性。同时,提出烦恼并非真正存在于客观世界,而是由个体的主观感知所创造。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总结了前文的论述,指出消除烦恼的关键在于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与希求,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综上所述,《大乘赞十首(其六)》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探索生命的意义、解脱的途径以及如何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了对佛教核心教义的深刻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