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大乘赞十首·其六》
《大乘赞十首·其六》全文
南北朝 / 宝志   形式: 六言诗  押[药]韵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

(0)
鉴赏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六)》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它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对“空”、“无我”以及“轮回”的深刻理解。

首先,诗中提到“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意味着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的见解,都可能导向错误的道路,包括佛道与魔道。这强调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超越表面的对立与偏见。

接着,“被此二大波旬,便即厌苦求乐”指出人们往往因受困于痛苦与欲望而寻求逃避或满足,这种行为实际上陷入了更大的困境。这里“波旬”通常指代诱惑与障碍,提醒人们要警惕内心的贪欲与外在的诱惑。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著?”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观念,即生命与存在并非固定实体,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所谓的佛与魔、善与恶的概念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它们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强调了个体意识的局限性,认为人们的痛苦与快乐往往源于对过去与未来的执着,以及对自我身份的过度认同。通过破除这些妄想分别,可以达到心灵的解脱。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揭示了佛教对生死轮回的理解,即生命在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之间流转,无法摆脱因果报应的循环。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最终超越这一轮回。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总结了上述观点,指出人们之所以在生死中徘徊,是因为未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未能克服内心的贪婪与恐惧。

最后,“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提出生命的真实本质是虚无与实在之间的平衡,回归本真需要个人的深刻反思与抉择。而“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则鼓励人们直接体验生命,而不是依赖外在的规则或理论来指导生活。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著?”将所有众生视为宇宙间的一部分,强调了生命的普遍性和连通性。同时,提出烦恼并非真正存在于客观世界,而是由个体的主观感知所创造。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总结了前文的论述,指出消除烦恼的关键在于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与希求,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综上所述,《大乘赞十首(其六)》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探索生命的意义、解脱的途径以及如何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了对佛教核心教义的深刻诠释。

作者介绍

宝志
朝代:南北朝

猜你喜欢

隐泉诗院杂咏和马专城韵八首·其六假山

登山何事更寻山,花木参差乱石间。

万壑千岩方寸地,谁能深入便忘还。

(0)

丹霞十二绝·其十茅竹岩

芳泉影里添千个,连璧堂前列万竿。

更把双松比孤竹,岁寒争羡弟兄难。

(0)

丹霞十二绝·其八雾隐岩

一半蹲鸱出懒残,炉头珍重许分餐。

榻边恰好容高卧,莫作南山泽豹看。

(0)

送六幻师归珠崖东山·其四

曾宿东山山上寺,至今犹复忆前因。

送君好好还山去,从此居亭有主人。

(0)

挽梁祖寿·其二

与君结发欲超尘,底事蹉跎各有因。

君若果行予早决,清风明月两閒人。

(0)

送李方水还临高学署·其三

海南海北总春风,处处行吟似粤中。

想到官衙梅雨候,槟榔红遍荔枝红。

(0)
诗词分类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诗人
刘伶 陈玉璂 宝鋆 孟简 林之奇 陈文烛 崔护 颜师古 周子义 石达开 文震亨 赵桓 薛令之 范缜 邢邵 韩缜 于良史 黄龟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