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十月奉教作》
《十月奉教作》全文
唐 / 李峤   形式: 五言律诗

白藏初送节,玄律始迎冬。

林枯黄叶尽,水耗绿池空。

霜待临庭月,寒随入牖风。

别有欢娱地,歌舞应丝桐。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íyuèfèngjiàozuò
táng / qiáo

báicángchūsòngjiéxuánshǐyíngdōng
línhuángjìnshuǐhào绿chíkōng

shuāngdàilíntíngyuèhánsuíyǒufēng
biéyǒuhuānyìngtóng

注释
白藏:藏历中的一个季节,冬季的前奏。
玄律:指深秋时节,也象征冬天的到来。
林:树林。
枯:凋零。
水耗:水位下降。
绿池:绿色的池塘。
霜待:霜降等待。
临庭月:庭院的月亮。
入牖风:通过窗户的风。
欢娱地:欢乐的地方。
歌舞:歌舞活动。
丝桐:丝竹乐器,如琴瑟等。
翻译
白藏节刚刚开始,寒冬的法度接踵而至。
树林凋零,黄叶落尽,池塘水位下降,绿色消逝成空。
霜降等待着庭院的月光,寒冷随着窗户缝隙的风侵入。
还有别的欢乐场所,那里有丝竹之声伴着歌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转入初冬的景象和情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开篇“白藏初送节,玄律始迎冬”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勾勒出季节交替的画面,其中“白藏”指的是稻谷收获后的仓廪,“玄律”则是冬日严寒的象征,从而生动地表达了时序更迭和自然界的变化。

接着,诗人笔触转至自然景物:“林枯黄叶尽,水耗绿池空”,这里通过对树木枯萎和池水消耗的描绘,展现出秋末冬初的荒凉与凋敝。这些意象不仅映射了自然界的衰败,也暗示着时间流逝带来的孤寂感。

下两句“霜待临庭月,寒随入牖风”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霜”与“寒”字眼的使用,不仅增添了冬日的严酷,更通过月光和微风传递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冷清感。

最后两句“别有欢娱地,歌舞应丝桐”,则是对比之美。诗人在描绘了一系列秋冬景象后,转而提及另外一个充满欢乐与音乐的场所,这种对照手法,既突出了季节变化带来的情感差异,也映射出诗人内心对于温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精湛的艺术造诣,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种深远的情怀。

作者介绍
李峤

李峤
朝代:唐   字:巨山   籍贯:赵州赞皇(今属河北)   生辰:644~713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终年七十岁。
猜你喜欢

赠吴僧

时人一见讶多能,老僧争闻得未曾。

千手眼堪悬笔写,万由旬只振衣升。

移来天界千花满,推出湖头片月澄。

话到同门吾世好,欲因亲近作钦承。

(0)

春日山居即事

篱落春风自满堂,荜门烟火近传觞。

忽惊水面千文皱,亦觉山眉半额长。

草绿远郊间赭白,花丛深树隐鹂黄。

九州未纵淩云步,醉后行歌拾禹粮。

(0)

春兴·其四

芳草人间自浅深,落花流水怨离琴。

三春月照千山路,六幕天空万里心。

公道世间惟白发,高堂何处有黄金。

为人性癖耽佳句,题在空斋夜夜吟。

(0)

暮雨投宿苍公山房衰树寒烟深门紧闭题板而去

采药空山归未归,扣门声受雨声围。

偎檐两杏垂枝入,故弄拳珠点客衣。

(0)

立秋日感怀

世路升沉自有时,风尘回首不胜悲。

连朝雨过千山润,昨夜秋来一叶知。

万事从今聊复尔,百年将尽欲何之。

孤怀到此偏惆怅,读罢残篇有所思。

(0)

梅花篇送李宫庶还朝

自昔君爱梅花好,相期共住梅之岛。

每岁将开并骑寻,一朵两朵争春早。

君行得意金马门,几赋梅花忆故园。

尺素时缄珠字字,长安花信满江村。

岁在丙辰君请沐,一封借睡罗浮足。

万树花神千首诗,玉女峰头影摇玉。

旋起簪毫螭陛前,百花不敢斗芳妍。

太液春风挹六出,其时小子执君鞭。

壬戌之春君校士,眼光收得探花使。

登龙巨浪拥天涛,一日门中五太史。

君念梅花奉剪桐,一归江海傲苍龙。

高谈未肯开稷下,时时课睡比隆中。

天子五云诏速起,一代董狐亦劳止。

如烟芳草送征轮,坐惜岭梅神黯尔。

临歧手献梅花卮,莫讶青青梅子时。

看君早办调羹手,帝曰为梅汝宰之。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董思恭 吴锡麒 宋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