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须假像行持,无像无形世岂知?
空生体得岩中坐,华雨由来责见迟。
三乘欲学如斯事,直似空生方始知。
人天须假像行持,无像无形世岂知?
空生体得岩中坐,华雨由来责见迟。
三乘欲学如斯事,直似空生方始知。
这首诗以“偈颂并序”为题,出自唐代诗人居遁之手。诗中探讨了修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空性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首句“人天须假像行持”,意味着在人世间和天界,修行者需要借助外在的形象或象征来实践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反映了佛教中通过仪式、法相等手段辅助修行的理念。
接着,“无像无形世岂知?”提出疑问,指出如果没有具体的形象或形式,世人如何能理解或认知到修行的本质。这里强调了形象化表达在传达抽象概念时的重要性。
“空生体得岩中坐,华雨由来责见迟。”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空性的概念。空生指的是空性,即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无自性的。岩中坐比喻修行者在静谧环境中深入思考和实践,华雨则象征着智慧的雨露,由来责见迟表达了智慧的显现需要时间,需要修行者耐心等待和深入探索。
最后,“三乘欲学如斯事,直似空生方始知。”三乘指的是佛教中的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意指所有追求解脱之道的人们,无论他们处于哪一乘,都需要像空生那样,通过深入的修行和领悟,才能真正理解空性的真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现实与超脱之间的关系,以及智慧的获得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