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
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规模先遣通蹊隧,后乘应容众客陪。
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
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规模先遣通蹊隧,后乘应容众客陪。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之作,题目为《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其二)》。诗人通过描绘早晨的景象和个人心境,表达了对城市治理的关注和对未来的规划。
首句“拨弃案头文字堆”,形象地写出诗人暂时放下繁重的文书工作,展现出一种摆脱日常事务的轻松感。接着,“晓晴山色四门开”描绘了清晨阳光洒满城池,四周山色清晰可见,透露出一种宁静而开阔的气氛。
“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两句,诗人感慨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关心百姓疾苦,面对山城的现状,内心充满忧虑,流露出一种疲惫与无奈的情绪。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城市经过整治,荒芜之地逐渐恢复生机,动物们也重新回到这里,预示着新的秩序和活力。
最后两句“规模先遣通蹊隧,后乘应容众客陪”,表达诗人对于城市规划的远见,希望先建设道路和基础设施,以便未来能容纳更多的人和活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个人感受融入对城市发展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积极规划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