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栖不能闲,其心未可知。
能闲不能栖,其迹无已时。
栖闲一以名,二者兼得之。
昔春升其堂,尊酒饮于斯。
昆山日夕佳,陂池清渺瀰。
手植花柳间,田园粗充饥。
洁哉两龚家,异代犹许奇。
夫岂忘治功,而故与世违。
汉朝有蒲轮,用舍端不欺。
三江五湖口,君子谨其仪。
何以写我歌,遥遥记所思。
能栖不能闲,其心未可知。
能闲不能栖,其迹无已时。
栖闲一以名,二者兼得之。
昔春升其堂,尊酒饮于斯。
昆山日夕佳,陂池清渺瀰。
手植花柳间,田园粗充饥。
洁哉两龚家,异代犹许奇。
夫岂忘治功,而故与世违。
汉朝有蒲轮,用舍端不欺。
三江五湖口,君子谨其仪。
何以写我歌,遥遥记所思。
这首诗《栖闲堂》由宋代诗人韩淲创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栖”与“闲”的深刻思考与追求。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探讨了内心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生活状态的实现。
首句“能栖不能闲,其心未可知”,提出了一种矛盾的状态,即一个人可能能够找到栖息之所,但是否能真正达到心灵上的悠闲自在,却难以知晓。接着,“能闲不能栖,其迹无已时”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强调了行动与内心的统一,指出如果只是追求闲适而不寻求栖息之地,那么这种闲适的状态将永无止境。
“栖闲一以名,二者兼得之”表达了理想的生活状态——既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又能享受内心的宁静。诗人回忆起春天在堂上饮酒赏景的美好时光,描述了日落时分的美景和池塘的清澈,以及亲手种植花柳,自给自足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生活。
“洁哉两龚家,异代犹许奇”赞美了古代两位贤士龚遂和龚胜,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高尚品质依然被后人称颂。这一段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进一步强调了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的重要性。
“夫岂忘治功,而故与世违”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放弃世俗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的敬意,认为他们并非忽视治理国家的功绩,而是选择与世隔绝,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最后,“汉朝有蒲轮,用舍端不欺”提到汉朝时期,贤士受到朝廷的尊重与重用,表明了在古代社会中,对于德才兼备之士的重视与认可。同时,诗人也借这句话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即一个能够公正对待人才、尊重个人选择的社会。
“何以写我歌,遥遥记所思”则是诗人自我反思与情感的流露,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寄托了对远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栖”与“闲”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道德品质、个人选择和社会公正的深刻洞察。
之子长才盍要津,未知此别几经春。
且为湓浦过庭子,径作临川入幕宾。
生长外家身已老,周旋中表意尤亲。
从今家问须情实,莫事虚文学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