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
黄叶落催砧杵日,子规啼破梦魂时。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
四皓入山招不得,无家归客最堪欺。
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
黄叶落催砧杵日,子规啼破梦魂时。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
四皓入山招不得,无家归客最堪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深的愁绪和无家可归的悲凉情怀。开篇"夜长偏觉漏声迟,往往随歌惨翠眉"两句,通过夜晚时分的流逝和钟声的迟缓,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随歌"一词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不协调,"惨翠眉"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因为思念而眉头紧锁的痛苦。
接下来的"黄叶落催砧杵日,子规啼破梦魂时",通过秋天的景象和夜晚的寂静,以及小鸡啼鸣打破了诗人脆弱的心灵,表达了内心的不安与孤独。这里的黄叶和砧杵不仅是季节变化的写实,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隐喻。
"明妃去泣千行泪,蔡琰归梳两鬓丝"两句,则借用了历史上的明妃(杨贵妃)和蔡琰两个女性形象,以他们的遭遇比喻自己的不幸。诗人通过对古代美女的怀念,表达了自己深沉的哀愁与无尽的思绪。
最后"四皓入山招不得,無家归客最堪欺"一句,则是诗人借用了道教中的四位仙人隐居山林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归宿的渴望和对现实无家的悲哀。"无家归客"直白地揭示了诗人的漂泊感,"最堪欺"则是对这种漂泊生活的一种无奈与自我安慰。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借古代女性形象的情感寄托,表现了一种深切的愁绪和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的漂泊之痛。
翛翛白沙翁,超旷度前闻。
有言则中虑,有行则中伦。
身立羲皇后,见在羲皇前。
恂恂九山子,器识老雅驯。
弱冠白沙门,坐饫江门春。
木犀送东风,钓蓑舞江滨。
碧玉影流腻,蒲团看白云。
岂曰忘世情,师教不与存。
老友甘泉翁,学传曰自然。
久矣黯索居,度岭寻新泉。
庶几新泉翁,启我自然天。
如何是自然,默识羲皇前。
我也实冥顽,九山我韦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