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庙大江干,萧萧树色寒。
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龙去春潮在,?鸣海月残。
英雄那可问,东逝更漫漫。
野庙大江干,萧萧树色寒。
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龙去春潮在,?鸣海月残。
英雄那可问,东逝更漫漫。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题无诸庙壁》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富有历史感的画面。诗的首句“野庙大江干”,点出了地点是在野外的庙宇,临近江边,环境显得孤独而寂寥。接下来的“萧萧树色寒”通过描绘秋风吹过稀疏树木的声音和颜色,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两句进一步刻画了庙宇的破败景象,断碑被荒草淹没,壁画上的古苔已经干涸,暗示着岁月的侵蚀和遗忘。这两句寓含着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沉思。
“龙去春潮在,?鸣海月残”借景抒怀,龙的离去象征着往昔的辉煌不再,只有春潮依旧,海月残照,展现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最后,“英雄那可问,东逝更漫漫”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感叹英雄已逝,时间的长河仍在无情地向东流逝。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庙宇的衰败,融入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
春色满中原,东风忽吹至。
繄彼桃李花,笑知酒阑意。
古人秉烛游,吾今独何志。
草堂来故人,为我道时事。
坐花且开筵,芳菲拂剑鼻。
草木犹春荣,世运何大异。
东望春可怜,千里碧血渍。
山高风鹤哀,将军死无地。
泱泱东海雄,一旦委地利。
岂无鸦儿军,不可收指臂。
兵事三十年,嗟嗟阃外帅。
丈夫拊髀惊,冲冠裂目眦。
我少学兵法,亦明古武备。
何必怯舟师,何必畏利器。
苟得死士心,无敌有大义。
天下岂无人,苍苍果谁寄。
边风吹虫沙,霾雾走魑魅。
壮士怀关东,举酒问天醉。
花落竟无言,奈何夜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