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樕已非材,肮脏遽成翁。
生无适时具,何向不涂穷。
赖结文字缘,人士饱过从。
三年尉山邑,趣操有同风。
博古得二臧,秀发仍两钟。
蒋侯厚本学,落笔语更工。
我卜当涂居,薪米耐阙供。
从渠得琢磨,遗汝不己丰。
士生在知道,寡陋难言功。
会理贵博观,受物由虚中。
潢污不扬漪,大江日倾东。
迟汝草灵光,一觞寿乃公。
朴樕已非材,肮脏遽成翁。
生无适时具,何向不涂穷。
赖结文字缘,人士饱过从。
三年尉山邑,趣操有同风。
博古得二臧,秀发仍两钟。
蒋侯厚本学,落笔语更工。
我卜当涂居,薪米耐阙供。
从渠得琢磨,遗汝不己丰。
士生在知道,寡陋难言功。
会理贵博观,受物由虚中。
潢污不扬漪,大江日倾东。
迟汝草灵光,一觞寿乃公。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造写给老师的,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和对学问的追求。首联“朴樕已非材,肮脏遽成翁”以自谦之词,描述自己并非出众之人,却已步入老年。接着,“生无适时具,何向不涂穷”感慨自己生不逢时,一生贫困。
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沮丧,反而因与文字结缘而感到满足,“赖结文字缘,人士饱过从”,他庆幸能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在地方任职三年,他的品行与老师相似,“趣操有同风”。诗人赞美老师的学识渊博,“博古得二臧,秀发仍两钟”,蒋侯(老师)的才华如同古代珍宝,言辞犀利。
诗人表示自己虽然生活简朴,“我卜当涂居,薪米耐阙供”,但愿意从老师那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从渠得琢磨,遗汝不己丰”,他期待通过老师的教诲,使自己更加精进。最后,诗人强调知识的价值,“士生在知道,寡陋难言功”,认为人生在于追求智慧,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广泛学习。
全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也体现了对自我提升的渴望,以及对知识的崇尚,具有深厚的师生情谊和哲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