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上相好知音,数尽台前郭隗金。
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弊貂不称芙蓉幕,衰朽仍惭玳瑁簪。
十里溪光一山月,可堪从此负归心。
东门上相好知音,数尽台前郭隗金。
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弊貂不称芙蓉幕,衰朽仍惭玳瑁簪。
十里溪光一山月,可堪从此负归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吴仁璧的作品,名为《投谢钱武肃》。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哀伤与无奈,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东门上相好知音,数尽台前郭隗金。"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在官场上的困境。东门指的是朝廷,相好知音意味着有识别人才的能力,而数尽台前郭隗金则表明尽管如此,但仍然被排挤在外,没有机会展现才能。
"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诗人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能够勉强生活下去(食椹指的是吃野果实),但力量微薄,无力回击那些对他不公的攻击(焚林意指毁谤)。
"弊貂不称芙蓉幕,衰朽仍惭玳瑁簪。"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自嘲与内疚。在当时,貂皮是贵重的物品,而芙蓉幕和玳瑁簪则象征着高雅与尊贵。诗人感叹自己的才能(貂)不配享受如此华丽的生活(芙蓉幕),同时也感到自己的衰老与低微,无法匹配那些美好的东西(玳瑁簪)。
"十里溪光一山月,可堪从此负归心。"
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溪流之光与山月交辉映衬出一种宁静美好,这让他感到可以将过去的一切不快留下,从此踏上归途。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差,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最终的超然与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