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亭边话别时,扁舟东下浙江湄。
遍将越国千年事,吟作钱塘百咏诗。
无火可能烧莽卓,有刀恨不斩高斯。
五陵佳气飞扬尽,泪洒西风两鬓丝。
南浦亭边话别时,扁舟东下浙江湄。
遍将越国千年事,吟作钱塘百咏诗。
无火可能烧莽卓,有刀恨不斩高斯。
五陵佳气飞扬尽,泪洒西风两鬓丝。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汪元量所作,名为《读李鹤田钱塘百咏》。诗中的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通过对南浦亭边话别时的情景描绘,以及对越国千年历史的回顾和吟咏,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事业无从施展的慨叹。
“扁舟东下浙江湄”一句,以动作开篇,设定了一个离别的场景,同时指明了地理位置,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奠定基调。接着,“遍将越国千年事,吟作钱塘百咏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创作的丰富产出。
“无火可能烧莽卓,有刀恨不斩高斯”两句,通过借古代名将莽琊、高漸可之事,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才华难以施展于世的遗憾和无奈。这些历史人物往往因时空背景而不得志,恰好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陵佳气飞扬尽”一句,五陵指的是古代五位名将(指汉高祖刘邦、萧何、曹参、周勃、张良)的墓地,此处提及则是为了强调英雄气节已随风而逝。末尾的“泪洒西风两鬓丝”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历史沧桑和个人命运时的悲凉与无奈,两鬓丝指的是中年人的头发,泪洒西风更是增添了一份萧索。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过往事迹的回味和对现实无力的慨叹,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不遇时世的深切感受,以及个人才华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悲哀。
练裙缯服曾闻古,土壁葛灯莫忘前。
共我同心思示俭,即兹知要允称贤。
钩绦尚忆椒闱献,缜致空馀綵线连。
何事顿悲成旧物,音尘满眼泪潸然。
衰柳斜阳古大堤,秋风禾黍习家池。
小儿不唱拦街曲,过客犹寻堕泪碑。
左传注成元凯癖,唐音刻尽浩然诗。
兴亡多少伤心事,惟有襄山汉水知。
王郎妙手绝代无,生绡写出江山图。
飘扬天趣入三昧,点染意象争锱铢。
远山模糊近山碧,澄江一带横秋色。
老树参差曲岸妨,回波摇荡崩堤仄。
人家临水尽开门,俨如鸡犬声相喧。
万杉路隔烟霞洞,独木桥通杨柳村。
忽然突起作险状,两厓怪石森屏障。
峰回麓转势复平,贾舶渔舟互来往。
楼台隐隐云中起,叠嶂层峦青未巳。
风帆渺渺天际来,咫尺浑同千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