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看书,此心若有失。
看书心未已,细字费目力。
六经皆糟粕,中有味如蜜。
古来圣与贤,孜孜复汲汲。
流传百世下,相见不相识。
今人不如古,古人岂今日。
时还看我书,抚卷三叹息。
一日不看书,此心若有失。
看书心未已,细字费目力。
六经皆糟粕,中有味如蜜。
古来圣与贤,孜孜复汲汲。
流传百世下,相见不相识。
今人不如古,古人岂今日。
时还看我书,抚卷三叹息。
这首诗《看书》由元末明初诗人舒頔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读书之人的心境和对书籍的深刻感悟。
首句“一日不看书,此心若有失。”开篇即点明了读书对于个人心灵的重要性,如同一日无书便感到空虚失落。接下来,“看书心未已,细字费目力。”描述了读书者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状态,即使阅读细微的文字也乐此不疲,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六经皆糟粕,中有味如蜜。”这一句则表达了对传统经典的看法,认为其中蕴含着甘甜如蜜的智慧,强调了在看似陈旧的典籍中寻找真知灼见的重要性。接着,“古来圣与贤,孜孜复汲汲。”进一步阐述了古代圣贤们勤奋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永不干涸的井水。
“流传百世下,相见不相识。”这句话反映了知识的传承与时间的流逝,尽管古人的智慧被后世传颂,但时代变迁使得后人难以直接与古人对话,只能通过书籍间接了解他们的思想。最后,“今人不如古,古人岂今日。”对比古今,诗人感慨现今的人或许不如古人那样珍惜知识,而古人也并非生活在今日,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知识的价值。
“时还看我书,抚卷三叹息。”结尾处,诗人提醒自己要时常回顾书籍,面对书籍时不禁发出深思,表达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书生活的热爱。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读书的意义、价值以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崇尚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云步凌波小凤钩。
年年星汉踏清秋。
只缘巧极稀相见,底用人间乞巧楼。
天外事,两悠悠。
不应也作可怜愁。
开帘放入窥窗月,且尽新凉睡美休。
傲霜枝袅团珠蕾。
冷香霏、烟雨晚秋意。
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
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
带三两、飞鸿点烟际。
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
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喉襟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
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间。
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
云协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
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
鏖战血犹殷。
见阵云冷落,时有雕盘。
静塞楼头,晓月依旧玉弓弯。
看看定远西还。
有元戎阃令,上将斋坛。
区脱昼空,兜零夕举,甘泉又报平安。
吹笛虎牙闲。
且宴陪珠履,歌按云鬟。
招取英灵,毅魄长绕贺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