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梦归家,双桨石头下。
江路不分明,五两健如马。
昨夜梦归家,双桨石头下。
江路不分明,五两健如马。
这首诗《懊侬曲(其三)》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首句“昨夜梦归家”,直接点明了主题——梦境中的回家之旅。在梦中,诗人仿佛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这种情感的释放,既是对现实无法实现愿望的一种寄托,也是内心深处对安定与归属感的渴望。
接着,“双桨石头下”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双桨轻轻划过水面,石头作为背景,暗示着旅程的起点或某个特定地点。这样的景象既有离别前的平静,也预示着即将开始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江路不分明”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模糊不清的世界。江水与道路交织在一起,界限不甚清晰,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在现实中,他或许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面对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最后,“五两健如马”以生动的比喻收尾。五两,古代船上的帆,此处指船只。诗人用“健如马”来形容船只的状态,既赞美了船只的强劲与生命力,也暗含了对自身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航行安全的乐观态度,也体现了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
整体而言,《懊侬曲(其三)》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乐观。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仙人在世间,招之还可来。
何用三韩外,楼船访蓬莱。
飒然精爽合,偕入东华台。
怖我以蛇虎,令我心死灰。
叔卿忽见鄙,瑶池仍复回。
已遗滈池璧,尚献新垣杯。
金棺不炼骨,空令后人猜。
君不见易招天上三天母,难脱人间五性胎。
日用工夫,只一味、存虚抱素。
会殊途同归,一致百虑。
紫极宫中元气息,调我鼎内三花聚。
问安炉、立鼎事如何,乾金铸。缚金乌,获玉兔。
捉将来,封土釜。这火候抽添,更须防护。
至宝圆成明出入,法身形兆无来去。
便潜身、直谒太清宫,神常住。
历劫元神,旦初祖气,太始元精。
道三般至宝,同根并蒂,欲求端的,勿泥身形。
息定神清,缘空气固,清静无为精自凝。
丹头结,运阴阳符火,慢慢调停。尤当固济持盈。
把铅汞银砂一处烹。
四象合和,命基永固,三元辐辏,觉性虚灵。
性命两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无变更。
逍遥处,任遨游八极,自在纵横。
休击珊瑚,怕惊幺凤枝头睡。
看花犹自未分明,雪在空阶砌。步障齐奴故里。
尽一幅、仙人绛袂。妍丹吮粉,拟觅生绡,芳心难寄。
姑射肌肤,朝霞散入春风髓。
石桥冰酒影娥闲,略约相逢地。错妒嫣然妩媚。
柰儿家、天寒翠被。碧桃和露,听彻吹笙,绿珠羞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