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
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
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
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
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
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
这首诗是《怨王孙》或《忆王孙》,出自唐末宋初的无名氏之手。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思念与哀怨情绪。
"梦断漏悄",这一句直接切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梦境的断裂象征着某种美好的失落,而“漏悄”则是时间流逝的无声告白。紧接着,“愁浓酒恼”,酒在这里不仅是一种解忧的媒介,更显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烦恼与苦楚。
"宝枕生寒,翠屏向晓",夜晚的寂静中,宝石雕饰的枕头也无法阻挡寒意的侵袭。翠绿色的屏风在曦光初照之时显得格外凄凉,这些细节描写都在强化诗人孤独与冷清的情感。
"门外谁扫残红",这一句则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追问。残留的花瓣或许象征着已逝的爱情或友谊,而“门外”这个词更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哀愁。
"夜来风。玉箫声断人何处",夜晚的微风中夹带着玉箫断续的声音,让人不禁想象诗人的身影在哪个角落里独自低吟。这不仅是声音的断续,更是心绪的牵动。
"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春天即将逝去,而诗人却无法承受再次错过回家的痛苦。这里的“忍”字用得尤为沉重,彰显了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这是诗人对目前情感状态的总结。在这个时刻,他选择将自己的爱恋之情和深沉的怨恨托付给飘逸的云朵,或许是在寻求一种超脱世俗的慰藉。
最后,“问东君”,这里的“东君”很可能是对月亮的称呼,诗人似乎在向夜空中的明月发问,询问自己的未来或是心中所系之人的消息。这一句既是对自然的倾诉,也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形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环境与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切的情感波动和哀怨之情。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怀的小作,更是对人生无常与时光流逝的一种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