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北山南几度游,春风到处得相留。
鹿听李渤祠前晓,菊采陶潜宅畔秋。
星落半湖苍岛出,泉分双涧白云流。
五峰明月新亭兴,它夜江天独倚楼。
山北山南几度游,春风到处得相留。
鹿听李渤祠前晓,菊采陶潜宅畔秋。
星落半湖苍岛出,泉分双涧白云流。
五峰明月新亭兴,它夜江天独倚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多次游览庐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首联“山北山南几度游,春风到处得相留”开篇即点明了诗人对庐山的多次探访,春风时节,无论在山的南北,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与生机,仿佛春风特意为他停留。
颔联“鹿听李渤祠前晓,菊采陶潜宅畔秋”则将目光转向了庐山的历史文化。鹿在李渤祠前倾听晨曦,象征着对古代文人李渤的敬仰;秋日里,诗人亲自采摘陶渊明故居旁的菊花,表达了对这位田园诗人的怀念与景仰。
颈联“星落半湖苍岛出,泉分双涧白云流”转而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夜晚,星辰点缀湖面,苍翠的小岛从湖水中浮现;清晨,泉水从两道山涧中分流而出,白云随风飘动,展现了庐山清幽静谧的自然之美。
尾联“五峰明月新亭兴,它夜江天独倚楼”收束全诗,诗人想象着在明亮月光下的五座山峰,新亭上兴起的兴致,以及未来某个夜晚,独自倚靠在江边的高楼之上,欣赏庐山的夜色。这一联既是对庐山美景的向往,也是对孤独心境的抒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庐山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深情厚意和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向往。
年年时节美春三,谁识湖山绿似蓝。
万户栋梁双语燕,千村桑柘两眠蚕。
鼓钟下竺寺连上,香火北高峰胜南。
除却咸平处士外,何人更此筑吟庵。
小桃源住饭不足,夜鹤传声趣驾还。
细嚼紫阳山色饱,馋涎犹睨应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