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尘刹论风幡,瓦砾随缘亦闭门。
壁观便同嵩少室,布金何处给孤园。
秋深落木诸方静,月出山空万象存。
莫效堂头频骂祖,应知师利久忘言。
偶来尘刹论风幡,瓦砾随缘亦闭门。
壁观便同嵩少室,布金何处给孤园。
秋深落木诸方静,月出山空万象存。
莫效堂头频骂祖,应知师利久忘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即将离开寺庙,回归山林的和尚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超然态度。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展现了佛教思想与自然界的和谐共融。
首联“偶来尘刹论风幡,瓦砾随缘亦闭门”以“风幡”比喻世事无常,暗示人生如梦幻泡影,而“瓦砾随缘”则表达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尚在寺庙中与世隔绝,闭门自守,但内心却能洞察万物,不被外物所扰。
颔联“壁观便同嵩少室,布金何处给孤园”运用了典故,嵩少室和给孤园都是佛教圣地,壁观即壁立观心,象征内心的清净与修行。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和尚即使身处尘世,也能保持心灵的纯净,如同在佛教圣地修行一般。
颈联“秋深落木诸方静,月出山空万象存”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秋夜山景图,落叶飘零,山林寂静,月亮升起,万物皆显。这不仅是对外在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内心世界平静状态的映射,表现了和尚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理解与和谐统一。
尾联“莫效堂头频骂祖,应知师利久忘言”则是对和尚生活态度的总结。他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也不沉溺于言语的争执,而是选择倾听内心的声音,达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境界。这一句也暗含了对前文提到的“风幡”、“壁观”等佛教概念的呼应,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和尚生活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其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在尘世中保持心灵纯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山秀江清号浙西,气钟贤哲诞生时。
商朝月正垂三统,尧殿蓂荄见七枝。
此景聚冰藏北陆,有人眉寿等南箕。
教条宰邑郊驯雉,导引支床室有龟。
五百间闻乔岳降,八千遐历大椿期。
书生愿效封人祝,为捧黄金一屈卮。
为郎端有望,漕务复需能。
湖外频无岁,汉傍连有兴。
足兵先一饱,化俗迟三登。
时到湘西寺,高台得暂凭。
浣纱何处是,空翠隔崔嵬。
嫩绿连山暗,妖红照水开。
惜春嗟婉娩,载酒约徘徊。
莫怪胭脂湿,曾经夜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