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厓波荡撼乾坤,龙战曾看拥至尊。
一日未亡犹正统,普天何处不中原。
残营尚带孤栖恨,濒海难销报国魂。
夷夏升沉还此地,万山愁黛向黄昏。
两厓波荡撼乾坤,龙战曾看拥至尊。
一日未亡犹正统,普天何处不中原。
残营尚带孤栖恨,濒海难销报国魂。
夷夏升沉还此地,万山愁黛向黄昏。
这首《厓门吊古》(其一)由明代诗人张鸣韶所作,通过对厓门这一历史地点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民族情感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联“两厓波荡撼乾坤,龙战曾看拥至尊”描绘了厓门的壮丽景象,波涛汹涌,仿佛能撼动天地,曾经的龙争虎斗,见证了权力的更迭。这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暗含着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
颔联“一日未亡犹正统,普天何处不中原”表达了对历史延续性的思考。即使在最危急的一刻,仍坚守着正统之位,而这种正统精神,无论在何方,都如同中原大地一般,无处不在,象征着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坚韧。
颈联“残营尚带孤栖恨,濒海难销报国魂”则聚焦于人物的情感。残存的军队中,依然带着对失去家园的悲痛和对国家的忠诚,即便濒临大海,也无法消解那份为国捐躯的魂魄。这句诗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个体带来的痛苦与牺牲,以及对国家的深情厚谊。
尾联“夷夏升沉还此地,万山愁黛向黄昏”将视角转向自然与时间的流逝,暗示历史的循环与变迁。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夷族还是华夏,都经历了兴衰起伏,如同万山在黄昏时分呈现出的愁容,既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厓门这一特定的历史地点,展现了对历史、民族情感、个人命运以及国家兴衰的复杂思考,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两度兰秋首。恁家家、更番斗样,饤盘瓜镂。
共祝新欢相连爱,今岁穿针果又。
看浅浅、银河如旧。
漫道两回归信准,问人间、置历天知否。
劳隔水,伫望久。
填河莫诉雏尼瘦,数从头、星期几闰,翠桥重构。
二十七年云烟过,恁月朱栏已朽。
况吉庆、裁花罗袖。
休说白头无巧乞,便韶年、乐事何曾有。
还卧听,雨中漏。
烛下有如月。又当筵、倚衿吴语,暗香初接。
一样秋人缠绵意,分手俄成愁绝。
记隔夜、瑶笙吹彻。
花叶团圞屏录曲,更金尊、互劝歌回雪。
双袖底,酒痕热。同看莺燕开帘出,蓦回头。
红菱照眼,玉枝先折。
犹有蛾眉留人住,为我明珠承睫。
只一霎、温存须惜。
典尽貂裘那作计,恐人间、容易芳华歇。
休更忆,北邻笛。
慈亦穷民耳。廿年琮、孤儿寡母,艰难生计。
旧产池阳都割尽,乞食凄凉京邸。
更恸绝、横流乡里。
宗族千人家八口,尽苍黄、乞命干戈里。
天地酷、有如此。与君己丑生同岁。
数衣冠、崔庐中表,旧家门第。
等是飘零伤乱客,说甚成名难易。
只肠断、今朝分袂。
泥首马前无别语,但思亲、泪血烦归寄。
生死托,君行矣。
认湖西、岸花如绣,画船重系桥畔。
篱门六枳深深启,竹里翠楼低见。
帘半卷,刚借得、邻墙绿树分巢燕。亚栏倚遍。
看无限青山,喜留吟客,争把黛眉展。
幽栖遂,魏野书堂何忝。囊空终是虚愿。
东村更有池亭约,回首碧云零乱。
猿鹤怨,恁十载、江湖未结鶋波券。买邻暂缓。
且记取雏桃,待长过我,来共玉山眷。
制荷衣,纨兰佩,褰裳采竹寒溪。
偶此苍筤,轮囷冷压云低。
溜穿千载,谢雕琢、天巧灵犀。
自幻作、排簧笙管,吼疟狻猊。仙人铁笔如镌。
摹秦篆、峄阳枣刻堪稽。可惜支离散木,染污红泥。
琼瑰投我,遍枯槎、名字留题。
好相伴、他山怪石,故邸桐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