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本无声,宣和偶宫徵。
沨沨合自然,其音无惉懘。
流之天地间,六代激绮靡。
溯观删馀什,雅岂不在是。
后来庶有知,韦柳实兴起。
更后邈无人,斯文止于此。
元气本无声,宣和偶宫徵。
沨沨合自然,其音无惉懘。
流之天地间,六代激绮靡。
溯观删馀什,雅岂不在是。
后来庶有知,韦柳实兴起。
更后邈无人,斯文止于此。
这首明代沈周的《读陶诗二首(其二)》以诗歌形式探讨了古代诗歌的演变与审美变迁。诗人首先指出,元气(指宇宙原始的生命力)本无声音,但在宣和年间(宋徽宗年号),音乐中的宫徵之声偶然显现,其和谐自然,没有刺耳的杂音。这种音乐流淌在天地之间,影响了六朝时期,使得当时的艺术风格变得华丽繁复。
接着,沈周提到从古代遗留下来的诗篇中,那些遵循雅正之道的作品并未因此而消失,如陶渊明的诗歌,就体现了真正的雅致。诗人认为,尽管后来的文学可能有所偏离,但像韦应物和柳宗元这样的诗人重新振兴了雅致的文风。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了遥远的未来,似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文人墨客,这标志着文学的高峰可能已经在此时戛然而止。整首诗通过音乐和诗歌的比喻,表达了对古典美学的怀念以及对后世文学可能衰落的忧虑。
饥乌堕水寒雁飞,雪花冻涩游子衣。
主人有约留十日,消寒高会红炉围。
我思寒士之寒消不得,庆厦何处遮荆扉?
高堂已极倚闾望,债帅况有旁人讥。
猪肝那屑累安邑,湖风猎猎催人归。
我归我贫岂能逐,菽水为乐亲心怡。
男儿抑郁困乡里,有泪不肯穷途挥。
高歌一曲谢知己,萧然补被行骖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