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暑夜景相和,凉月絺衣挂薜萝。
杨柳风轻湖面阔,不知何处藕花多。
高亭暑夜景相和,凉月絺衣挂薜萝。
杨柳风轻湖面阔,不知何处藕花多。
这首明代诗人聂大年的《夏日次侃禅师韵》描绘了一幅清凉夏夜的画面。首句“高亭暑夜景相和”,写的是在高高的亭子里,夜晚的暑气与周围的景色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凉月絺衣挂薜萝”描绘了月光洒在轻薄的絺衣上,而衣裳挂在薜荔植物之间,显得格外清新,暗示着诗人身处自然之中,心境淡泊。
“杨柳风轻湖面阔”进一步描绘了夏夜的微风轻轻吹过,湖面开阔无垠,杨柳依依,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态感。最后一句“不知何处藕花多”,以疑问的方式,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对湖中荷花盛开的想象和向往,增添了神秘和诗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夏日夜晚的清凉与宁静,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恬淡之情。
我生苦不早,已后朱紫阳。
居近世未远,颇亦承馀光。
恭惟紫阳翁,派接周程张。
实学有实用,为世作舟航。
古人不可见,来者犹有望。
紫山豪杰士,理学望北方。
帝忧浙右民,烦公持台纲。
吾道无南北,得志同济量。
我亦忝诸生,得升绣衣堂。
厥今民凋瘵,如疾居膏肓。
弃捐不自保,况复有蓄藏。
吏贪不加恤,乘时肆夺攘。
愿公活斯民,风俗还虞唐。
本斋之孙盛词华,下视流辈十倍过。
家书虽散尚千卷,其奈储无儋石何。
二昆研席相与共,勘辨不遣毫发讹。
一朝束书慈湖去,慈湖之学自象梭。
人之高明骛高远,不由梯级陡上坡。
而其下者保固陋,终岁无路登嵯峨。
万形惟实乃无弊,此道自古传思轲。
慈湖论心论无我,真意初不烦镌磨。
虚明一语更超绝,不肯与人同其波。
却笑禅宗用心错,我每读此毋麾哦。
微言日绝诸老尽,独抱永感如宿疴。
君家诗友讲贯熟,持之以注岂在他。
我耕我穫粒我腹,而彼徒梦笠与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