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潆洄旧辟荒,海滨无计课蚕桑。
巨鱼跋浪成飞雨,退鹢翻风作骤凉。
纳稼敢希成下熟,指囷难得遇多藏。
深宵土锉寒无火,愁听篱边络纬娘。
岛屿潆洄旧辟荒,海滨无计课蚕桑。
巨鱼跋浪成飞雨,退鹢翻风作骤凉。
纳稼敢希成下熟,指囷难得遇多藏。
深宵土锉寒无火,愁听篱边络纬娘。
这首诗描绘了海岛的自然景象与生活情境,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
首联“岛屿潆洄旧辟荒,海滨无计课蚕桑”开篇点题,描述了海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暗示这里曾是荒芜之地,如今虽已开辟,但因地处海滨,无法像内陆地区那样发展蚕桑业,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颔联“巨鱼跋浪成飞雨,退鹢翻风作骤凉”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海岛上的自然景观。巨鱼在海浪中跳跃,激起的水花仿佛化作了倾盆大雨;退鹢(一种水鸟)在狂风中翻飞,带来一阵阵骤然的凉意。这两句不仅展现了海岛的壮丽景色,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颈联“纳稼敢希成下熟,指囷难得遇多藏”转而探讨生活现实。诗人以“纳稼”(收获庄稼)自喻,表达了自己虽有耕作之志,却难以实现丰收的愿望。同时,“指囷”(指向粮仓)则象征着对财富的渴望,但现实中却难以遇到富足的机会。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尾联“深宵土锉寒无火,愁听篱边络纬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深夜里,诗人身处简陋的住所,寒气逼人,没有火炉取暖,只能愁苦地倾听篱笆边络纬(一种昆虫)的鸣叫。这一场景既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也寄托了诗人对温暖与安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海岛的独特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我贫冬舂苦不足,常时屡贷监河粟。
大贫忍口活小贫,仰天但冀田中熟。
去年已喜见嘉禾,今年得粟喜奈何。
一茎六穗最奇者,四四三三云更多。
禾生之乡曰太平,粟生之里曰永福。
天公此意岂偶然,拍手歌之仍鼓腹。
忧国何人不愿丰,太仓那得相因红。
但令此物如水火,酒肉如山八蜡通。
人言此邦今乐土,长官于民如父母。
曰旸曰雨天应之,叶气嘉生有如许。
长官宁非佛地人,三年一念何其仁。
要知此瑞为谁出,金粟如来个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