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已残,高城满飘絮。
吾亦安所为,明当别公去。
出处衡古人,毕生几遭遇?
何图拳曲材,心劳大匠注。
欲别不忍行,相留不能住。
卓卓西山青,惓焉一回顾。
长安春已残,高城满飘絮。
吾亦安所为,明当别公去。
出处衡古人,毕生几遭遇?
何图拳曲材,心劳大匠注。
欲别不忍行,相留不能住。
卓卓西山青,惓焉一回顾。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春末的景象,满城飘絮,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离别的氛围。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想离开却又不舍,对朋友的依恋与对未来的不确定交织在一起。
“长安春已残,高城满飘絮。” 开篇即点明时节与地点,长安的春天已经过去,高大的城墙被飘落的柳絮覆盖,营造出一种即将逝去的美好与即将来临的离别感。
“吾亦安所为,明当别公去。” 诗人自问自己在这样的时刻能做些什么,明天就要与朋友分别,流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
“出处衡古人,毕生几遭遇?” 这一句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与古代贤人相比,自己一生中能遇到的机会和机遇又是多么有限。
“何图拳曲材,心劳大匠注。” 比喻自己如同一块弯曲的木材,尽管心怀大志,却常常受到命运的限制,无法施展才华。
“欲别不忍行,相留不能住。”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纠结,既想离开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又舍不得与朋友分别,这种情感的拉扯让人感同身受。
“卓卓西山青,惓焉一回顾。” 最后两句,诗人眺望远处的青山,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待,留下了一个深沉而略带忧郁的背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