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律转日南至,缇室灰浮阳气潜。
苑外窥梅才的的,河边觅草未纤纤。
楼台消雪皆迎暖,云物呈祥不待占。
闻道南郊恭代毕,定将昭事答威严。
黄钟律转日南至,缇室灰浮阳气潜。
苑外窥梅才的的,河边觅草未纤纤。
楼台消雪皆迎暖,云物呈祥不待占。
闻道南郊恭代毕,定将昭事答威严。
这首《冬至》诗,由明代诗人区大相所作,描绘了冬至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展现了冬至这一节气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仪式感。
首句“黄钟律转日南至”,以“黄钟律”象征时间的流转,点明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日子,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次句“缇室灰浮阳气潜”,通过缇室(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的建筑)中灰烬的浮起,暗示阳气虽微弱但仍逐渐复苏,预示着春天的临近。
接着,“苑外窥梅才的的,河边觅草未纤纤”两句,运用视觉意象,描绘了冬末春初的景象。园外梅花初绽,河畔小草尚未完全萌发,生动地展现了冬去春来的自然变化。
“楼台消雪皆迎暖,云物呈祥不待占”则进一步渲染了冬至之后的温暖氛围,楼台上的积雪融化,迎接即将到来的温暖天气;云彩呈现吉祥之象,无需占卜即可预见未来的好兆头。
最后,“闻道南郊恭代毕,定将昭事答威严”两句,点明了冬至不仅是自然界的转折点,也是古代社会中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时刻。人们在南郊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冬至时节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人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感知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