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椒径递经过,院院焚香烛焰多。
行到凤楼天未晓,千官簪笏候鸣珂。
柏林椒径递经过,院院焚香烛焰多。
行到凤楼天未晓,千官簪笏候鸣珂。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元旦时宫廷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节日的庄重与秩序。
首句“柏林椒径递经过”,以“柏林”暗指皇宫中的道路,“椒径”则象征着香气四溢、充满仪式感的路径。诗人仿佛漫步在这条连接不同院落的香气弥漫的小径上,暗示着新年伊始,宫廷内外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息。
接着,“院院焚香烛焰多”一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每个院落内都燃起了香烛,火焰跳跃,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也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这里运用了视觉和嗅觉的双重描写,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行到凤楼天未晓,千官簪笏候鸣珂”则将镜头拉高,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场景。诗人行至高耸的凤楼前,此时天色未明,但已有众多官员佩戴着官帽和笏板,在等待着鸣珂(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敲的金属器具)声响起,表明新一年的工作即将开始。这一场景既体现了官员们的职责与纪律,也反映了宫廷的严谨与有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明朝元旦期间宫廷的庄严与秩序,以及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与敬畏之情。
半阴未雨。霁晓寒、轻烟薄暮。
乍过了挑青,名园深院,把酒偏宜细步。
满槛梅花,绕堤溪柳,径暖迁莺相语。
春澹澹,渐觉清明,相傍小桃才吐。凝伫。
山村水馆,难堪羁旅。
甚觑著花开,频惊屈指,谩写奚奴丽句。
幸有家山,青鸾应报,为我整齐歌舞。
一任待,醉倚群红,花沾酒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