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欲高,雉堞何崔嵬。
室中之藏永无菑,蹻蹠过之,不能竦身而奋飞。
我谓墙欲高,彼谓曷不卑。
丈夫快举事,安能两相全。
当为雠敌忌,莫受亲戚怜。
墙欲高,雉堞何崔嵬。
室中之藏永无菑,蹻蹠过之,不能竦身而奋飞。
我谓墙欲高,彼谓曷不卑。
丈夫快举事,安能两相全。
当为雠敌忌,莫受亲戚怜。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矛盾的情境:墙的高度被比喻为人生的障碍或困境,雉堞(古代城墙上用于防御的小墙)的崔嵬(高大)象征着难以逾越的困难。诗中的“室中之藏永无菑”暗示了安全与隐秘,但同时也限制了视野和行动,使人无法轻易飞翔或突破。
主人公对于墙的高筑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更高以保护自己,防范外来的威胁,即“当为雠敌忌”。然而,这可能会导致与亲人之间的隔阂,因为他们可能希望墙低一些,以便于亲近和互助,即“莫受亲戚怜”。
诗人王世贞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人生的权衡与取舍:在追求自我保护和维护人际关系之间,如何找到恰当的平衡。这种主题在明代文学中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个人道德观念的冲突与抉择。
弃浮荣,忘羁绊,胜秋蓬。乐天命、所遇皆通。
随缘一饱,算来奚用禄千钟。
甘闲守拙,挨清贫、岂顾顽铜。
陪霞友,邀风月,临溪石,对岩松。论坦然、出世家风。
烹金炼玉,斡旋牝虎与玄龙。
而今重悟,万缘空、意倦心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