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西lín
sòng / shì

héngkànchénglǐngchéngfēngyuǎnjìngāotóng

shíshānzhēnmiànzhīyuánshēnzàishānzhōng

注释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注释2

1、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3、各不同:各不相同。

4、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5、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的《题西林壁》,创作于北宋时期。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悟和哲理的山水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象,诗人深刻地指出了主观体验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以动态的视角捕捉山峦的变幻,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同一座山,其形态各异。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暗示了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远近高低总不同”进一步强调了山势的层次感和变化无穷,表明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可循。

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是诗人自我反省之语。它意味着当个人处于某种环境或情境时,其认知和理解总是局限性的,无法完全把握事物的全貌。这也反映了苏轼的一种哲学思考,即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

整首诗通过庐山之景,引发读者对于主观与客观、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深思。同时,这也是苏轼个人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一次生动展现。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夜苦秋蚊达旦不寐

昔年记淮邦,茅庐蔚秋草。

两耳无晨昏,秋蚊困飞绕。

利吻极惨伤,群飞固轻矫。

悬知孀女祠,未可较多少。

至今梦中雷,客枕疑已晓。

那知三家村,复此终夕挠。

青烟郁蒿艾,横空益奔扰。

手倦劳扑缘,眼病恶薰燎。

谁言天宇大,微物吝除剿。

何必养嘉羞,便可付丹鸟。

(0)

九日风雨终日用怀载扬韵

九日清尊强挽秋,满庭风雨复谁游。

俗人言下无三语,此老胸中有九流。

白发不妨欺短帽,黄花应解笑痴愁。

客情老去何曾好,双鲤书来几日收。

(0)

中元日雨中录所见

颠风急来万木萎,迅雷不听人掩耳。

南山栖鸟失故巢,北山翔龙卷湖水。

翔龙掉尾不肯收,眼看沧波接云起。

想当舟楫避惊涛,无数鱼虾趁龙尾。

(0)

次韵道卿残腊步游林薮草木渐有生意三首·其二

老意惨不乐,青春为谁来。

艺兰在九畹,谁能起残荄。

桃李忽满眼,其寔亦枚枚。

耕田种芝草,玲珑殊未开。

荣华竞春事,于我何有哉。

当浮白玉阙,下睨黄金台。

(0)

酴醾盛开伯颍许携酒

洗雨梳风玉作肌,温泉初试太真妃。

莫惊雾帐人方睡,怕作风轩雪又飞。

未有酒樽酬玉艳,枉教春色到柴扉。

诗成不为花游说,要看山翁倒载归。

(0)

奉寄黄端冕用送子才韵

至言如秋霜,既肃百草腓。

谄谀忘中正,千古良同归。

倘无鲠槩士,举世将畴依。

衮职或可补,鼎镬安得违。

所以长沙傅,恸哭为时悲。

谠语数十上,子今有馀晖。

我欲从之游,周道苦倭迟。

倭迟不足惜,子言愿无遗。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诗人
黄清老 李齐贤 王微 王贞白 徐灿 仓央嘉措 尤袤 黄任 瞿佑 陈廷敬 钱镠 姚燧 高骈 谭用之 崔道融 王庭筠 李瓒 顾非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