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访幽栖宅,因过孝里门。
支离如有托,塞兑已无言。
扫榻依松寝,安桥接笋垣。
惟馀枯树下,日夜义乌喧。
为访幽栖宅,因过孝里门。
支离如有托,塞兑已无言。
扫榻依松寝,安桥接笋垣。
惟馀枯树下,日夜义乌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孙孝子永寿居所的情景,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养生之道的探讨。首句“为访幽栖宅”,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探访的目的,即寻找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隐居之所。接着,“因过孝里门”则透露出此行不仅是为了寻找隐居之地,还可能与孝道有关,或许是在探访一位以孝闻名的人物。
“支离如有托,塞兑已无言。”这两句诗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寻找归宿的感觉比作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寻找依托,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不再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扰。“塞兑已无言”更是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仿佛所有的言语都已经无法表达心中的感受,只有通过行动和体验来传达。
“扫榻依松寝,安桥接笋垣。”这两句描绘了居所的环境,榻前扫净,松树环绕,给人一种清静自然之感。而“安桥接笋垣”则可能是指一条通往居所的小桥,旁边是竹篱,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隐逸氛围。
最后,“惟馀枯树下,日夜义乌喧。”这两句诗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描述了居所周围环境的宁静,另一方面却提到“义乌喧”,似乎是在暗示外界的喧嚣并未真正远离,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内心或记忆之中。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深刻思考。
威凤集珍条,积风限高翔。
巨鲲志江海,尺泽焉足量。
懿兹中林士,敷文聊颉颃。
块然寡徒偶,举足蹈峻防。
伸眉竟何阶,念之郁中肠。
抑我同心欢,乖离越他乡。
他乡三千里,道狭草木长。
白露浩已盈,但恐沾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