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绂归来掩故庐,避嚣又卜水云居。
石坛致爽稐清梵,高塔凌空逼太虚。
迹隐不嫌人境接,心闲自觉世情疏。
相过尽日同欢笑,何事逃名学溺沮。
投绂归来掩故庐,避嚣又卜水云居。
石坛致爽稐清梵,高塔凌空逼太虚。
迹隐不嫌人境接,心闲自觉世情疏。
相过尽日同欢笑,何事逃名学溺沮。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归隐者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投绂归来掩故庐”,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辞官归隐,回到故乡,关闭门户,与外界隔绝的情景。接着“避嚣又卜水云居”一句,进一步说明了诗人选择远离尘嚣,隐居于山水之间的心愿。
“石坛致爽稐清梵,高塔凌空逼太虚”两句,通过描述石坛的清爽与高塔直插云霄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迹隐不嫌人境接,心闲自觉世情疏”则揭示了诗人虽然身处隐居之地,但并不排斥与外界的联系,反而在心灵的宁静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世俗的纷扰与自己内心的平和。
最后,“相过尽日同欢笑,何事逃名学溺沮”两句,以日常生活中的欢笑场景,反问为何要逃避名声,表现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以及对简单快乐生活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内心世界,以及对自然、生活和自我价值的独特理解。
城东孀妇发未华,半生苦乐随夫家。
前年夫戍死锋镝,姑老子幼长吁嗟。
携持幼子独存立,倚帘羞见燕双入。
辛勤纺绩得来薪,晨昏奉姑粗供给。
邻家女子瑳素头,压鬓金钗髻相并。
下阶自折樱桃花,爱惜娇容时照井。
谁知孀妇拭泪痕,为夫筑坟松树根。
此身抱节誓不改,甘守寂寞黄茅材。
栝苍有佳士,磊落去崖岸。
高唫如涌泉,涤尽绮语砚。
读书北山下,矻矻穷岁晏。
平生无媚容,岂复事膏面。
散策松径风,欹枕竹窗霰。
惭我江湖间,避迹同燕雁。
居然成落拓,涉世寄忧患。
何当共尊酒,晤语一萧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