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花影太夸犹,香不能沾影自留。
咫尺直须论万里,终朝何止似三秋。
月临窗纸将穿眼,风透帘栊未上钩。
此是最消魂境界,蓬山何处海西头。
水中花影太夸犹,香不能沾影自留。
咫尺直须论万里,终朝何止似三秋。
月临窗纸将穿眼,风透帘栊未上钩。
此是最消魂境界,蓬山何处海西头。
这首诗描绘了水中花影的美丽与虚幻,诗人孙原湘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花影的诱惑力。"水中花影太夸犹",形象地写出花影在水中的摇曳生姿,仿佛过分夸饰的美,令人惊叹。然而,"香不能沾影自留",暗示花香虽无法触及花影,但花影却独自留存着那份静谧之美。
接下来的诗句"咫尺直须论万里,终朝何止似三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花影超越时空的遐想,即使近在咫尺,也如同万里之遥般令人神往。"终朝何止似三秋"则强调这种感觉不仅限于片刻,而是整日如秋天般漫长而深情。
"月临窗纸将穿眼,风透帘栊未上钩"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月光透过窗户,仿佛要穿透诗人的眼眸,而微风吹过窗帘,却似乎还未触动那钩子,这样的画面更增添了意境的朦胧和诗意。
最后,诗人感慨道:"此是最消魂境界,蓬山何处海西头",认为这花影的美境如仙境般令人销魂,但又不知其究竟在何处,是蓬莱仙境还是遥远的海西尽头,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和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花影的美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自然美的独特欣赏和对远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