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诵《诗》、《书》,开卷动龃龉。
古文与今言,旷若设疆圉。
竟如置重译,象胥通蛮语。
父师递流转,惯习忘其故。
我生千载后,语音杂伧楚。
今日六经在,笔削出邹鲁。
欲读古人书,须识古语古。
唐宋诸大儒,纷纷作笺注。
每将后人心,探索到三五。
性天古所无,器物目未睹。
妄言足欺人,数典既忘祖。
燕相说郢书,越人戴章甫。
多歧道益亡,举烛乃笔误。
少小诵《诗》、《书》,开卷动龃龉。
古文与今言,旷若设疆圉。
竟如置重译,象胥通蛮语。
父师递流转,惯习忘其故。
我生千载后,语音杂伧楚。
今日六经在,笔削出邹鲁。
欲读古人书,须识古语古。
唐宋诸大儒,纷纷作笺注。
每将后人心,探索到三五。
性天古所无,器物目未睹。
妄言足欺人,数典既忘祖。
燕相说郢书,越人戴章甫。
多歧道益亡,举烛乃笔误。
此诗《杂感(其一)》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语言变迁的深刻思考。
首句“少小诵《诗》、《书》,开卷动龃龉”表达了诗人年幼时学习古文经典,初接触时感到困惑不解。接着,“古文与今言,旷若设疆圉。竟如置重译,象胥通蛮语”,形象地描绘了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仿佛是两个隔绝的世界,需要通过翻译来沟通。诗人感叹于这种语言的断层,以及传统教育中对语言变迁的忽视。
“父师递流转,惯习忘其故。我生千载后,语音杂伧楚。”指出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传承往往导致学生对语言的原始状态遗忘,而自己生活在千年之后,方言混杂,语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诗人对语言传承和变化的关注。
“今日六经在,笔削出邹鲁。欲读古人书,须识古语古。”强调了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需要认识古代的语言特点,以准确解读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唐宋诸大儒,纷纷作笺注。每将后人心,探索到三五。”赞扬了唐宋时期的大儒们为解释古代文献所做的努力,他们试图理解后人心中的想法,并将其追溯到古代的原意。
“性天古所无,器物目未睹。妄言足欺人,数典既忘祖。”批评了后世学者在解释古代文献时可能产生的误解,因为缺乏对古代社会背景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解读。
“燕相说郢书,越人戴章甫。”引用了《庄子》中的故事,比喻不同地域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反映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多歧道益亡,举烛乃笔误。”总结了在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由于路径的多样性可能导致的混乱和错误,强调了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对传统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反思,展现了黄遵宪对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