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锡杖伊微,黄花宿露沾衣。
钓水采山何处,荒村夜月人归。
柴门锡杖伊微,黄花宿露沾衣。
钓水采山何处,荒村夜月人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以“柴门锡杖伊微”开篇,通过“柴门”与“锡杖”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朴素与超然并存的氛围。“黄花宿露沾衣”一句,不仅渲染了秋日黄昏的静谧,也借“黄花”与“宿露”之景,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深喜爱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
“钓水采山何处”,这一句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诗人的日常活动——钓鱼与采山,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心灵慰藉的追求。最后一句“荒村夜月人归”,以“荒村”与“夜月”构成画面的背景,而“人归”则点明了诗人的行动,整个场景显得既孤独又充满诗意,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晴旭朝生东海堧,穿我竹亭才数椽。
主人晓起冠履清,异境不谢论壶天。
明珠万斛忽照眼,赤城玄圃凝朝烟。
山精潜形□遁迹,郊麟岐凤纷吾前。
使君访卜昔何许,翠华南巡知几年。
成嘉两地足甘雨,苍梧重理南薰弦。
行亭何幸蒙倾盖,再拜二子观折旋。
是日江风荡烦暑,天清雨散云孤骞。
回视吾亭,何有金石琳琅之可传。
觥筹交错,歌咏言还。古人取适,今胡不然。
噫吁嘻,禹颜忧乐奚后先。
不如饮竹亭酒,付穷达于彼苍,岂不闻衔杯乐圣称世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