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出东山,鸡鸣人度关。
平安争趁市,歌啸振清湾。
米惯三钱价,衣誇五裤斑。
知是贤侯在,闾阎免苦艰。
缺月出东山,鸡鸣人度关。
平安争趁市,歌啸振清湾。
米惯三钱价,衣誇五裤斑。
知是贤侯在,闾阎免苦艰。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社会的一幅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升平之下的百姓生活状态和地方官吏的治理效果。
首句“缺月出东山”,以月缺喻时局初安,暗示了之前可能存在的动荡或战乱,而月从东山升起,则预示着新的希望和开始。次句“鸡鸣人度关”,鸡鸣象征着黎明的到来,人们开始忙碌于日常生计,跨越关隘意味着穿越了阻隔,象征着生活的继续和前进。
“平安争趁市”一句,描述了市场繁荣的景象,人们争相购买所需物品,体现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活跃。“歌啸振清湾”则描绘了人们欢声笑语,歌声与笑声在清澈的海湾上回荡,营造出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
接下来,“米惯三钱价,衣誇五裤斑”两句,通过具体的物价和服饰细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米价低廉,衣着朴素,但人们仍能自豪地展示自己的衣物,这反映了社会的富足和平民的自得其乐。
最后,“知是贤侯在,闾阎免苦艰”点明了诗的主题,表明百姓之所以能够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得益于一位贤明的官员(侯)的治理。这里的“贤侯”不仅指出了治理者的身份,也表达了百姓对好官的深切感激之情,以及对社会稳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也颂扬了贤明官员对于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贡献。
杨侯从旧名籍籍,吴中一见如旧识。
怜我衰颓病已侵,怪我辛勤百无益。
今君遽作巴蜀行,江头宿昔春水生。
路经三峡不艰阻,遍与疲民问疾苦。
随身长剑莫轻舞,试伐蛟鼍斩豺虎。
此来人士众如雨,得君此行慰羁旅。
君但垂情一笑许,胜使区区入州府。
百城因之遂安堵,亦胜无事闲坐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