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台清绝爱疏茎,踏影攀枝绕砌行。
卫水舟中风雪夜,梦回疑是打窗声。
柏台清绝爱疏茎,踏影攀枝绕砌行。
卫水舟中风雪夜,梦回疑是打窗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竹子的深情与怀念,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林的静谧之美以及竹子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独特地位。
首句“柏台清绝爱疏茎”,以“柏台”为背景,突出竹子的清雅与疏朗,表达了诗人对竹子高洁品质的欣赏与喜爱。“清绝”二字,既描绘了环境的清幽,也暗喻了竹子超凡脱俗的气质。“爱疏茎”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竹子形态美的钟情。
次句“踏影攀枝绕砌行”,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漫步于竹林中的情景。通过“踏影”和“攀枝”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竹林的亲密接触,同时也暗示了竹林的幽深与宁静。诗人仿佛与竹林融为一体,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静谧与和谐。
后两句“卫水舟中风雪夜,梦回疑是打窗声”,将思绪拉回到过去,回忆起在卫水舟中度过的风雪之夜。这里不仅有自然景象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当梦回时分,那窗外的风雪声仿佛是竹林中的竹叶摇曳之声,唤起了诗人对竹林的深深怀念。这种时空交错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深度与层次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与回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往昔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三年转东南,足迹不得息。
新霜未压瘴,已畏贼马迫。
苍黄度岭去,山路枫叶赤。
慨然念平生,谬自有欣戚。
交游半鬼录,在者费相忆。
朱卿早闻道,一如见旧识。
新诗入要妙,如射已破的。
我行囊贮空,所至但四壁。
岂如投异县,忽枉和氏璧。
斯文得未丧,岂不系人力。
出门仰高山,此道如矢直。
已流之水不可以复回,已往之日不可以复来。
唯有野外篱边之黄菊,年年岁岁见花开。
君如此菊不我厌,处处相逢同酒杯。
三年丧乱那可说,君头已白我齿缺。
高才抑塞久未用,坐守松桧凌霜雪。
君今又作章贡游,我犹少忍住筠州。
破屋不忧遭鬼瞰,端坐或恐贻神羞。
求田问舍古所叹,敢有远去惟身谋。
为约岭南三数子,明年乘兴欲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