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良价所作的《临寂示颂》。诗中以"学者恒沙无一悟"开篇,形象地比喻学佛者众多,但真正领悟大道者寥寥无几,暗示了求知过程中的艰难和少有人能真正洞悉真理。接下来的"过在寻他舌头路",批评了那些过于依赖言辞辩论、口头传授而忽视内心体验的学风,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
"欲得忘形泯踪迹"表达了对超脱世俗、忘却自我、消除一切痕迹的追求,这是佛教中涅槃境界的象征。最后的"努力殷勤空里步",鼓励修行者要在虚空中勤勉修炼,即在精神层面上不断探索和实践,以达到内心的清净与觉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含了对修行方法的反思和对内在修为的强调,具有深厚的禅宗哲理。
共醉风光地,花飞落酒杯。
残春犹可赏,晚景莫相催。
酒幸年年有,花应岁岁开。
且当金韵掷,莫遣玉山颓。
高会弥堪惜,良时不易陪。
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
我辈寻常有,佳人早晚来。
寄言三相府,欲散且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