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野先生子象贤,向来心印得单传。
谚云蜡烛真明矣,罚止蒲鞭亦肃然。
执贽客多樽有酒,诟租吏少箧无钱。
玺书底事催归急,不许邦人借一年。
梅野先生子象贤,向来心印得单传。
谚云蜡烛真明矣,罚止蒲鞭亦肃然。
执贽客多樽有酒,诟租吏少箧无钱。
玺书底事催归急,不许邦人借一年。
这是一首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送徐守寺正二首(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和对友情的深沉表达。
“梅野先生子象贤,向来心印得单传。”这里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的形象,以梅野先生为代名词,说明其品行高洁且被人们所敬仰。"心印"二字暗示了对这位先生的深刻记忆和内心的崇敬。
“谚云蜡烛真明矣,罚止蒲鞭亦肃然。”这一句通过谚语来形容一种公正无私的品质。蜡烛能照亮黑暗,象征着正直不阿;而"罚止蒲鞭"则表达了一种严于律己、严以修身的态度。
“执贽客多樽有酒,诟租吏少箧无钱。”这里写的是送别时的情景。朋友间相聚饮酒,虽无多余之财,但仍能享受简朴而真挚的欢乐。这反映出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玺书底事催归急,不许邦人借一年。”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一种急迫的情绪。玺书,古代帝王或官府用以颁布命令的文书,这里指的是徐守寺正即将离去的正式任命书信。诗中强调了他必须迅速启程的紧迫感,同时也透露出对朋友即将离别的不舍。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情境,勾勒出一位品德高尚、生活简朴且与友人情深的徐守寺正形象。同时,诗中流淌着一种淡定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白云滃滃满空谷,茅堂隐映多乔木。
隔岸青山势若龙,当门流水清如玉。
幽人栖遁知何年,童颜鹤发犹飞仙。
登高谩赋紫芝曲,濯足时和沧浪篇。
问奇有客来何许,一叶扁舟渡江浦。
载酒深期慰别怀,抱琴为觅知音侣。
人生会合那可常,一觞一咏情难忘。
只恐月落酒杯尽,依然离别成参商。
自惭久客无南北,怅望乡关树云隔。
何当拂袖归去来,山中醉倚梅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