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何殊梦里人,大千沙界几回巡。
万缘尽处方为我,一念生时已是尘。
幻境是谁从出没,舌根何物辨甘辛。
安心须到无心地,始契如来清净身。
处世何殊梦里人,大千沙界几回巡。
万缘尽处方为我,一念生时已是尘。
幻境是谁从出没,舌根何物辨甘辛。
安心须到无心地,始契如来清净身。
这首诗以梦境为喻,探讨了人生的虚幻与真实、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诗人将人生比作一场梦,指出在大千世界中,人们如同在梦中漫游,经历了无数次的轮回。通过“万缘尽处”和“一念生时”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瞬间变化的深刻洞察。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梦境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的界限,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安心须到无心地”,意味着真正的内心平静并非来自对外界的追求或执着,而是在于达到一种超越了世俗杂念的“无心”状态。这种状态与佛教中的“如来清净身”相呼应,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解脱。整首诗通过对梦境与现实、自我与外界的辩证思考,引导读者反思人生的意义,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真理。
谁谓我屋宽,寝处无复馀。
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
南荣坐诸郎,课诵所依于。
西除著僮仆,休沐得自如。
老我于其閒,兀兀穷朝晡。
起立足欠伸,偃卧足展舒。
窗明火焙煖,似欲忘囚拘。
屋前有隙地,客舍不可无。
花阑及菜圃,次第当耘锄。
东野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我贫不全贫,尚有百本书。
泰山天下山,方山屹相对。
何时巨鳌趾,中断神斧快。
遂令齐与鲁,划若中作界。
阳坡青磝磝,阴崖白硙硙。
众峰如环城,盘盘一都会。
一径入灵岩,十里行竽籁。
飞泉何处来,石梁纳高派。
金碧閟精蓝,未到气先迈。
钟鱼集万指,陈迹向千载。
何人僧伽藜,入壁了无碍。
铁君岂知道,證此身不坏。
异类服猛逸,草木动光怪。
信知像教力,超越范围外。
年来笔墨废,政坐耳目隘。
不行万里脚,恐负三生债。
济南山水窟,岩寺风烟最。
乞我一把茅,飞身入图画。
绿阴如幕,祗此间太古、空山无际。
牙旷千秋人不见,笑把瑶琴眠矣。
仙梦吹笙,禅心摘磬,杳渺宫商理。
泠泠空籁,长松岩壑声起。
我亦独抱焦桐,危弦调苦,尘世无知己。
海水茫茫舟一叶,移我情乎谁氏。
挂壁龙吟,听香鹤语,共此苍凉意。
与君闲坐,石床花落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