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薄带芳洲,支江绕郡流。
潭烟宛陵夕,山雨敬亭秋。
溜急知湖口,林喧指渡头。
依稀沙渚上,人吏待行舟。
长薄带芳洲,支江绕郡流。
潭烟宛陵夕,山雨敬亭秋。
溜急知湖口,林喧指渡头。
依稀沙渚上,人吏待行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于峡石之中,远眺宣城的景象。开篇“长薄带芳洲,支江绕郡流”,以轻盈之笔勾勒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水乡风光,薄雾轻笼的岸边与芳草萋萋的小洲相映成趣,支流潺潺环绕着郡城缓缓流淌,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
接着,“潭烟宛陵夕,山雨敬亭秋”两句,将视线转向傍晚时分的潭面与秋天的山峦,夕阳余晖洒在潭面上,烟波浩渺,山间偶有细雨飘落,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和凉意。宛陵和敬亭,均为地名,此处借以点明地点,并通过时间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时空流转的美感。
“溜急知湖口,林喧指渡头”则进一步描绘了水流湍急的湖口景象以及渡口的热闹场景。急流激荡,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的壮丽与力量;林间的喧嚣,则是渡口繁忙生活的写照,人声鼎沸,舟楫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最后,“依稀沙渚上,人吏待行舟”将视角拉回至沙洲之上,描绘了一幅等待船只到来的场景。人吏们或站或坐,耐心地等待着船只的到来,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地方官民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诗人对人间烟火气的关注与描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细节的深刻体悟,既描绘了壮丽的山水风光,又捕捉了平凡生活中的温馨与忙碌,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画面感的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