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悬日月,激激正鸣泉。
洗耳岂吾事,披襟聊石边。
焦桐无杂弄,佩玉有群仙。
欲识偃溪语,于今蹄与筌。
天中悬日月,激激正鸣泉。
洗耳岂吾事,披襟聊石边。
焦桐无杂弄,佩玉有群仙。
欲识偃溪语,于今蹄与筌。
这首诗《听泉》由宋代诗人邹浩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听泉时的内心感受和自然景象。
首句“天中悬日月,激激正鸣泉”以日月高悬于天中,泉水激荡出清脆声响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动的画面感。接着,“洗耳岂吾事,披襟聊石边”两句,诗人借以自喻,表示倾听自然之声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如同披襟而坐于石边,享受着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焦桐无杂弄,佩玉有群仙”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心灵的契合。焦桐,即枯萎的桐树,此处象征着纯净、无杂的自然状态;佩玉有群仙,则暗示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仿佛能与仙人共处,体验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最后,“欲识偃溪语,于今蹄与筌”表达了诗人想要捕捉和理解这份自然之音的愿望,蹄与筌分别代表了行动与捕捉,寓意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听泉这一日常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心灵的自由释放,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