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西斋秋感二十首·其十五》
《西斋秋感二十首·其十五》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里选出井田,贤能贡王都。

亦有起农畔,在官为胥徒。

河汾著中说,明明析二途。

鞭算尚察此,废吏宁用儒。

顾义不顾利,可与论唐虞。

识字不识理,止合供走趋。

一日抱公牍,千金肥尔躯。

槁项泥六籍,岁晏寒无襦。

(0)
注释
井田:古代的土地制度。
贤能:有才能的人。
农畔:农田边。
胥徒:小吏。
河汾:黄河和汾水流域。
明明:清楚明白。
鞭算:考核官员。
察:观察,考察。
儒:儒生。
顾义不顾利:重视道义而不看重利益。
唐虞:唐尧虞舜时期。
识字不识理:只识字但不通晓道理。
走趋:跑腿。
公牍:公文。
肥尔躯:使你生活富裕。
槁项:形容生活困苦。
六籍:古代典籍。
岁晏:年末。
襦:短袄。
翻译
选拔井田中的贤能之士献给王都
也有从农田起身,在官府中做小吏的人
河汾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清晰区分了两条道路
官员们仍需明察秋毫,废弃无能的文人怎能任用儒生
看重道义而非利益,这样的人可以讨论唐虞时代的理想
识字却不通世故,只适合做跑腿的差事
一旦整天抱着公文,你的生活就能奢华富足
然而你却啃着书籍度日,寒冬时节连件暖衣都没有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古代士人生活与思想的诗句。开篇“里选出井田,贤能贡王都”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即在平静的乡村中选择适宜耕作的地方,以智慧和才能为国家服务。此处“井田”象征着井然有序、安定丰足的生活,“贤能贡王都”则是士人理想中的政治抱负,希望以自己的才华贡献于朝廷。

接着“亦有起农畔,在官为胥徒”描绘了士人在田间耕作和在官府服务的两种生活形态。这里,“起农畔”显示了对农业劳动、自然生活的向往;而“在官为胥徒”则表达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情感,士人可能并非心甘情愿地投身于官场。

下文“河汾著中说,明明析二途”通过对河流和古代圣贤的比喻,强调了选择正确道路的重要性。这两句强化了诗人对于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生活方式的思考。

“鞭算尚察此,废吏宁用儒”则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腐败现象的批判与对儒家德行的推崇。这里,“鞭算尚察此”暗示着对官员贪污行为的审视,而“废吏宁用儒”表达了即便是失去职位,也应坚持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作为行为准则。

接下来的“顾义不顾利, 可与论唐虞”体现了诗人对士大夫理想的追求,即注重道德和正义而非个人功利。这里提到的“唐虞”是古代圣明君主的事迹,象征着理想的政治状态。

“识字不识理,止合供走趋”则批评了只知书面知识而不知实际道理的人,其行为只是徒劳无功的追随。

最后,“一日抱公牍,千金肥尔躯。槁项泥六籍,岁晏寒无襦。”这两句通过对书籍和衣食的描写,表达了士人潜心学问、不为物欲所动,以及在寒冷中仍旧坚守学业的情形。

总体而言,这组诗句表现出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于道德与正义的坚持,以及对个人修养和知识探索的重视。同时,诗中的批判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士人的困顿处境。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次韵和元伯南楼避暑遇雨之作

城头归乌喘拓翼,夕阳栏干手可炙。

长虹如篆报雨来,云脚插下千里赤。

南山端正太古屏,飞廉扫云为拨墨。

安得老笔描写住,白头许生死堪忆。

(0)

遣怀

六载红莲客,差池又一年。

无人和白雪,有意补青天。

肝胆论兴废,诗书谒圣贤。

尊中古日月,穷达付陶甄。

(0)

九女山

粼粼新绿起前峰,拂拂垂杨烟雨中。

安得一蓑浮短艇,玉鳞飞上钓丝风。

(0)

冬至节假赋愁阴喜霁·其二

日出湖山丽,寒销草树芳。

裙腰先蕙碧,妆额次梅黄。

目极绵绵道,心清细细香。

南枝春不浅,东阁兴难忘。

(0)

浣溪沙·其二

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

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

杜鹃声乱水如环。

(0)

南柯子/南歌子·其一

郭泰曾名我,刘翁复见谁。入廛还作和罗槌。

特地干戈相待、使人疑。秋浦横波眼,春窗远岫眉。

补陀岩畔夕阳迟。何似金沙滩上、放憨时。

(0)
诗词分类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诗人
丘处机 方干 李廌 赵鼎 杨基 杨弘道 曹丕 范景文 夏言 郑谷 汪藻 朱淑真 严遂成 虞集 龚诩 吴文英 卢纶 王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