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树盘根瘦,沙溪激浪清。
竹间看犊卧,木末见人行。
穑事常分力,樵歌辄和声。
从来携杖处,不碍白云生。
石树盘根瘦,沙溪激浪清。
竹间看犊卧,木末见人行。
穑事常分力,樵歌辄和声。
从来携杖处,不碍白云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林生活画卷。首句“石树盘根瘦,沙溪激浪清”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石与树木的形态,以及溪水的动态美,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接着,“竹间看犊卧,木末见人行”两句,通过牛犊的悠闲与人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展现了和谐共生的场景。
“穑事常分力,樵歌辄和声”则揭示了农耕与伐木的劳作生活,同时也融入了音乐的元素,使得劳动不再单调,而是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最后,“从来携杖处,不碍白云生”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即使在劳作中,也能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白云象征着自由与超脱,寓意着即便在忙碌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追求和谐、崇尚自然的精神内涵。
君从循州来,却向饶州去。
拍天海浪拂日峰,琼尺裁成锦机句。
学诗初学陈后山,霜皮脱尽山骨寒。
近来别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关。
三春弱柳三秋月,半溪清冰半峰雪。
只今六月无此物,君能唤渠来入笔。
恰则新莺百啭声,忽有寒蛩终夜鸣。
潇湘故人江汉客,为君一夜头尽白。
我欠天公诗债多,霜髭撚尽未偿它。
君怀玉盘金叵罗,合骑天驷超天河。
如何也铸一大错,自古诗人多命薄。
黄茅起烟如黄沙,瘴母照永曼陀花。
广东之游乐复乐,劝君不如早还家。
行歌趁月,唤酒延秋,多买莺莺笑。蕊枝娇小。
浑无奈、一掬醉乡怀抱。筹花斗草。
几曾放、好春闲了。芳意阑,可惜香心,一夜酸风扫。
海上仙山缥缈。问玉环何事,苦无分晓。旧愁空杳。
蓝桥路、深掩半庭斜照。馀情暗恼。
都缘是、那时年少。惊梦回、懒说相思,毕竟如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