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申百礼,庆洽百灵。上排阊阖,洞入杳冥。
奠玉高坛,燔柴广庭。神之降福,万国咸宁。
享申百礼,庆洽百灵。上排阊阖,洞入杳冥。
奠玉高坛,燔柴广庭。神之降福,万国咸宁。
这段文字摘自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诗歌,描述了庄重而隆重的礼节场景。诗中“享申百礼,庆洽百灵”表达了对神灵的尊崇和庆祝之情,"上排阊阖,洞入杳冥"则形象地描绘出祭祀活动的气势与神秘感,仿佛天界之门被打开,与人间紧密相连。"奠玉高坛,燔柴广庭"具体描述了祭品摆放和燃烧供品的情景,其中“奠玉”可能指的是将玉作为祭品供奉于高坛之上,而“燔柴”则是燃烧柴草以供神灵。
最后,“神之降福,万国咸宁”表达了人们对神灵降福的期待和祈愿,以及对国家安宁、万民安居的美好祝愿。整体来看,这段诗歌不仅展示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庄严与隆重,更透露出人们对于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