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渊明面,渊明心可见。
问何以见之,老菊耐霜霰。
尚欲招祖谢,岂不鄙湛羡。
市朝纷屠剥,禄位甘苟贱。
高举能免此,学陶亦云善。
不见渊明面,渊明心可见。
问何以见之,老菊耐霜霰。
尚欲招祖谢,岂不鄙湛羡。
市朝纷屠剥,禄位甘苟贱。
高举能免此,学陶亦云善。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和生活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不见渊明面,渊明心可见。” 渊明,即东晋时期的高士嵇康,他以清高自守而闻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虽未亲眼所见嵇康,但能感受到他超脱尘世的心境。
“问何以见之,老菊耐霜霰。” 这里的“老菊”指的是菊花,即使在严寒的霜霰中依然坚守,这里象征着诗人对嵇康那种不畏艰难、坚持自我品格的赞赏。
“尚欲招祖谢,岂不鄙湛羡。”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追随古人的高洁品行,但又觉得自己可能还不够资格去做到这一点,所以有了一种自谦和不甘落后的情感。
“市朝纷屠剥,禄位甘苟贱。” 这两句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物欲横流和官职的买卖,以及诗人对此种现象的鄙视。
“高举能免此,学陶亦云善。” “高举”可能指的是能够超脱世俗的高洁之举,而“学陶”则是学习唐代诗人陶渊明那种清贫自适、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理念的赞同和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嵇康和陶渊明这两位古代高士品格的赞赏,展现了诗人对于清贫自守、超脱尘世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诗中融入了自然景象,如菊花耐寒,以及南山的悠然,这些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是他对美好生活态度的憧憬。
早拂华簪谒冕旒,五更残点便鸣驺。
星沈长乐钟声外,月挂觚棱阙影头。
弱翮讵堪仪振鹭,孤怀终欲信群鸥。
更惭晨坐鸿枢府,容鬓先于省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