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嫦娥,当初谁种婆娑树。空中呈露。
不坠凡花数。却爱芗林,便似蟾宫住。清如许。
醉看歌舞。同在高寒处。
借问嫦娥,当初谁种婆娑树。空中呈露。
不坠凡花数。却爱芗林,便似蟾宫住。清如许。
醉看歌舞。同在高寒处。
这首词是宋代诗人杨无咎的《点绛唇·其三》中的一段,和向芗林木犀。通过这几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超脱与淡泊之情怀。
“借问嫦娥,当初谁种婆娑树”两句,以月宫中的嫦娥为话题,提出了一个虚构的问题。这里的“婆娑树”可能指的是月中的一种神奇的植物,或许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物。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也反映出他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空中呈露。不坠凡花数。”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婆娑树”的独特和高洁。它不像普通的花朵随风飘落,而是悬挂在空中,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却爱芗林,便似蟾宫住。”诗人表达了对“芗林”的偏爱,这里的“芗林”可能指的是竹林或其他类似的自然景物。通过将其与月宫中的“蟾宫”相比较,诗人暗示自己对于这种清幽环境的向往和归属感。
“清如许。醉看歌舞。”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的生活状态,“清如许”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追求,而“醉看歌舞”则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便是观看世间的繁华,也只是一种超然的欣赏,没有尘世的情感牵扯。
“同在高寒处。”这句强调了诗人与月宫嫦娥共享的孤独与清冷,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相通和寄托。
总体来说,这段词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他在这种环境中所获得的心灵宁静与满足。
斯文准乾坤,作者难屈指。
我从李郎游,知有徐孺子。
春风杼洲前,白月太湖尾。
怀哉来无期,玉唾炯在纸。
去年识仲氏,何啻空谷喜。
合并忽自天,倾倒见底里。
维君天下土,竹箭东南美。
胡不在石渠,诸公当料理。
千岩今林宗,泉石助风轨。
示疾不下堂,有句高八米。
此老笔砚交,诚斋古元礼。
毫端酒秋露,去国词愈伟。
属闻都门别,回首即桑梓。
独怜苕溪上,垂榻俟行李。
烟波肯寻盟,归棹为君舣。
漠漠江南烟雨,于飞似报初春。
折过女郎山下,料应愁杀佳人。
白天碎碎如析绵,黑天昧昧如陈玄。
白黑破处青天出,海月飞来光尚湿。
是夜太史秦月蚀,三家各自矜算术。
或云七分或食既,或云食书不在夕。
上令御史登吴山,下视海门监月出。
年来历失无人修,三家之说谁为优。
乍如破镜光炯炯,渐若小儿初食饼。
时方下令严禁铜,破镜何为来海东。
天边有饼不可食,闻产饥民满淮北。
是镜是饼且勿论,须臾还我黄金盆。
金盆当空四山静,平波倒浸云天影。
下连八表共此光,上接银河通一冷。
御史归家太史眠,人间不闻钟鼓传。
白石道人呼钓船,一瓢欲酌湖中天。
荷叶摆头君睡去,西风急送敲窗句。
《丁已七月望湖上书事》【宋·姜夔】白天碎碎如析绵,黑天昧昧如陈玄。白黑破处青天出,海月飞来光尚湿。是夜太史秦月蚀,三家各自矜算术。或云七分或食既,或云食书不在夕。上令御史登吴山,下视海门监月出。年来历失无人修,三家之说谁为优。乍如破镜光炯炯,渐若小儿初食饼。时方下令严禁铜,破镜何为来海东。天边有饼不可食,闻产饥民满淮北。是镜是饼且勿论,须臾还我黄金盆。金盆当空四山静,平波倒浸云天影。下连八表共此光,上接银河通一冷。御史归家太史眠,人间不闻钟鼓传。白石道人呼钓船,一瓢欲酌湖中天。荷叶摆头君睡去,西风急送敲窗句。
https://shici.929r.com/shici/kIgnS.html
桥下松陵绿浪横,来迟不与白鸥盟。
知君久对青山立,飞尽梨花好句成。
君不见苕溪西南石鼓山,鸟如鸜鹆啼其间。
土人相传是阿弟,千呼万唤云复还。
身为独雁失俦侣,所愧鹡鴒图急难。
绕林哀哀诉明月,夜阑月落声渐咽。
天地阔远兄不闻,苍岩下泪山竹裂。
岂无鸦舅与鹁姑,人各有心非友于,陟冈四顾空欷嘘。
君不见江南望夫谁家子,登山化石不得语。